——王野
东方微白,东良河还笼罩在轻柔的薄雾里,只见河道埂上一个黑影闪过,稍作停顿,“上坡了——周家营、李家营的今天到苹果园锄地”,一声高亢的通知声打破了这惺忪的恬静。片刻,村民们扛着农具,蜂拥而出……
这便是东良河老一辈人记忆中最深的画面,李茂昌队长督促大家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东良河,李茂昌绝对算是个“风云人物”。
他是上个世纪东良河村一队的老队长,于1975冬天去世,距今已有40多年。但在东良河的”江湖“里,他的“形象”依然很是鲜活。
我是80后,与他没有任何的交集,对他的了解,多源于乡亲们的讲述。他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身高约一米七左右,光头圆脸,下巴略尖,显得有些清瘦。浓浓的眉毛,单眼皮且目光深邃,眼角有较显的鱼尾纹,眉宇间透露着睿智和威严。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常穿着一身蓝色家织布便衣,黄色解放鞋。声音响亮,说话铿锵有力,话语简练,紧抓重点,给人们整体的印象是干练利落且能力过人。
李茂昌兄弟二人,哥哥李洪昌与他长相酷似,只是略矮了一点。因为家里穷,他没上过一天学,但丝毫没影响他的个人能力,二十岁左右就当上了东良河村一队队长。要知道当时的一队(周家营、李家营、张家营、何家堡)这个队长可是有点难当,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要管理好这四个营,几百口人组成的生产队谈何容易。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条件差,粮食紧缺,他同大家一起吃糠咽菜共度难关。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大家大炼钢铁、修建黄家沟和张沟水库、开展农田建设运动等。
为了给生产队创收,农闲时节派人外出搞副业,组建了6~8人的运输队,为东良供销社运送货物。派会手艺的人为生产队外出打工。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创办养猪场,组建蔬菜队种植蔬菜,夏秋给大家分南瓜、冬瓜、白菜;冬天分萝卜、猪肉、粉条。六十年代末他统一规划,建设新农村让群众住进新房。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盖房十一间,自主创办东良河共青小学,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难题。俗话说“耕牛是个宝,生产离不了”,他安排各组盖牛房,由责任心强的人饲养耕牛。在此过程中,大大表现出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社员们对他也很是敬畏。
在东良河,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叫苹果园。它左至东良坡,上至进门沟梁和碉堡,下至伍家营,右至后沟,总共几千亩。但是在过去,这仅仅是一片贫瘠的坡地而已。冬天闲忙时,他组织大家挖树窝子,1米粗1米深。引进大国光、小国光、金帅、红玉等苹果。派10几个人负责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苹果园初具规模。苹果成熟后,把好苹果卖掉给生产队做经费,次果分给老百姓吃。既增加了收入,又改善群众生活质量,这也给东良河的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时至今日,苹果园,依然是东良河一张漂亮的名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良河,地势宽阔平坦,良田万顷。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由于东良河河道弯曲,河道从黄龙庙前面转到曹家湾,再经周家营绕回到李家营,河滩都是大片的乱石粗沙,耕地很少。为了解决耕地不够人口的吃饭问题,他带领大家,凿河床筑堤埂,用肩挑,镢头挖,把河道改直,填平乱石滩,改造成平坦的良田,才成就了今天开阔的东良河。由于农田肥沃,河水灌溉便利,水稻年年丰收。东良河河队的村民可以保障每天中午吃上干饭(大米饭),而当时的山队和周边地区 ,要每天中午吃上干饭是不敢想象的。后便有了”东良河的小娃子,见了干饭就哭“的笑话(指大米饭已经吃腻了)。也正是由于东良河田宽地广,过去河队的小伙说媳妇很是简单,只要提亲一说是东良河的,女方家都是满口答应。甚至有些东良河的小伙,直接把女孩子“领回家”(女孩私奔)。
包括坡改梯(山坡改成梯地),也是他计划中的事,他先后带领大家把李家营后坡和张家营后坡改成梯地。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在周边的公社,区里,甚至在县里,东良河都出了名,以至于当时有“农业学大寨,郧阳学共青”的时代口号,一时迎来了不少工作队前来参观。有时赶上晌午,参观者还会安排到社员家吃午饭。
一九六三年,郧县政府组织农业学大寨优秀代表到山西去参观学习,李茂昌作为杰出代表,受到山西主要领导人亲自接见,还有合影。
由于李茂昌工作领导有方、执行力强,在村里有较高的威信,以至于有些村民有点怕他。据说当时在村里,谁家孩子发哄哭闹,大人便说“再哭,我叫李茂昌啦”,孩子吓得立刻闭嘴不哭了。
1975冬,李茂昌因病去世,他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神秘,也给乡亲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80年代,据梅子营一个在河南打工的金师傅说,他在河南,看到一部与《红旗渠》同时代拍摄关于东良河的电影,电影的具体名称不详。我也准备咨询相关的文化部门、联合朋友资源,努力查找该电影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