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欧阳修,世人会朗朗脱口出那句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的,就是那个“苍颜白发”在醉翁亭与宾客觥筹交错的滁州太守,那个深入人心的可爱醉翁。但是,欧阳修除了“醉翁”家喻户晓之外,还有一个“卖油翁”也寓意深长、发人深省。只不过,“卖油翁”被普遍认知的寓意似乎与欧阳修所要表达的“稍有”偏差,诚然,醉翁的境界也并非一般人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中学课本里的《卖油翁》讲述的是一个北宋名臣陈尧咨和一个市井卖油老翁的故事。陈尧咨,字康肃,善于射箭,当世无双,并以此自豪。有一天,陈尧咨在后院里练习射箭,这时,路过一个卖油的老翁,老翁闲着没事,就看了一会陈尧咨射箭。即使是十射九中,老翁也没有表现出丝毫赞赏之意,只“微颔之”,这下可激怒了自视甚高的陈尧咨。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复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由于从事卖油职业多年,已经达到了高水平的倒油技能,陈尧咨能“百步穿杨”,卖油翁能“倒油穿钱”,所以卖油翁根本不觉得陈尧咨的精湛射艺有多了不起,不过“唯手熟尔”。
课本里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寓意: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时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问:就这些吗?答曰:远不止啊!
其实中学课本里的只是节选,删了原文的最后一句话。失了最后一句,整篇故事仍然完整,寓意“熟能生巧”,这是中学生能懂的且易学会的;但如果加了最后画龙点睛之笔,则呈现的是另一番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奥妙深刻的道理,那才是欧阳修的境界,也是后人孜孜不倦想要到达,即使触之不及,仍心向往之的境界。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卖油翁》
《卖油翁》的最后一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个卖油翁的故事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欧阳修如是说。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庄子.内篇.养生主》。话说有一次,庖丁给魏惠王杀牛,庖丁通过多年的解牛经验,已经将牛的身体结构、经络、骨骼全了然于心,并且他能够顺应规律,所以能够灵活自如的游刃于牛的全身,解牛技艺登峰造极,做到了牛、刀、人的完美合一。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让梁惠王领悟到的是养生的道理,即顺应自然之道、依乎天理,性命合一,解脱形体,才能逍遥无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知之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轮扁斫轮”的故事也是来自庄子,有一天,齐桓公坐在殿上读书,轮扁就问齐桓公读的是什么书,圣人书,齐桓公回答。轮扁想了一会,否定了齐桓公读书的这件事,他根据自己做轮子的经验:做轮子不光靠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而且要根据现实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读书也一样。
轮扁的故事主要引申为三个道理,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好一件事;二是与时俱进,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第三,“知”和“行”的统一,才能得心应手。
不管是“庖丁解牛”还是“轮扁斫轮”,都是通过一个通俗而具体的故事引出一个简单的道理,从而再将小学问提炼成大智慧过程,这也是“一花一世界”的境界。
明白了这些,那么既有疑问了,“卖油翁”的故事所阐述的熟能生巧的道理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生智慧?
欧阳修在后世的名气主要得益于他的一些诗词、散文,比如说朗朗上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婉约缠绵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等。然而欧阳修的水平可远不止这些小诗小词,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引领者,以他正气凛然的人格影响着当世。欧阳修除了我们所了解的诗词创作之外,他还是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
他的光环不胜枚举,北宋的另一个著名人物王安石评价欧阳修: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键俊伟,怪巧瑰琦……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欧阳修能够在那么多领域都做到著述颇丰,这是极为不容易不平凡的,但能从他的做事风格窥得一斑,欧阳修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我们所熟知的《醉翁亭记》的原稿就跟现在传世的内容差别甚远,因为一遍遍的改动,一字一词的斟酌。
回到《卖油翁》,熟能生巧能够掌握一项技能是基本,将纯熟的技能升华为做人做事的智慧才是背后隐藏的深厚知识,也是见仁见智的学问。通过不断勤奋修炼是基本,得到而不夸耀是内涵,提炼深化才是智慧。
噫嘻,原来醉翁的境界才是“卖油翁”所要传达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