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44,5-2-4,滕文公章句上2-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辛酉日,冬月初七,2016年12月5日星期一。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一.
然友先生听了孟子的教诲,赶回滕国向世子复命。世子听了孟子的话,一下子悟了其中的道理,认识到自己指望着别人同意再做的错误,说道:"孟子先生说的对。要不要举行三年之礼,这个决定在我,不在任何人。我当自己决定并实际做起来,作为其他人的倡导者和示范者,不必他求。"于是,二话不说,断然行三年之丧。根据周礼,诸侯去世五个月后举行葬礼,这期间,作为继承人的世子,将政务安排给宰辅处理,不发号令,自己一个人"居庐守丧",指的是搭一个简易的棚子,只用两根柱子搭在东墙上,外面覆草,地上搭一张床,铺上席子,极其简陋,古时候叫做"恶室",意思是说,采光不好,没有装修和装饰。
这样,五个月下来,过去看不起他的百官和族人也感悟了,转变了观念,称他知礼。等到葬礼那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聚观,见世子面容惨戚,哭泣哀痛,前来参加葬礼的诸侯宾客,也都无不喜其尽礼,而相与悦服。
二.天性、风气(环境)和圣贤、自主。
滕文公还是世子时的这个往事,到这一节讲完了。整个儿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读得我亦随之而惊心动魄。
1.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孟子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和今天的社会一样风行。如果从实用主义,或者换一个更通俗的词,效率,如果从效率角度而言,丧礼是违反人生效率的,也可以说,礼的实用性是很差的,所以,大家都自觉的反对世子举行三年之丧的意见。但是,实用主义固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气,恻隐之心,丧亲之痛,这是出于天性的,所以,丧礼一行,不管是同姓的父兄,同朝的百官,还是其他诸侯国的宾客,"无不喜其尽礼,无不相与悦服"。可见,天性的力量比风气的力量更大。
2.
滕文公是谥号,谥号里面有一个"文"字,凡是谥号中有一个"文"字,意味着对其评价是极其崇高的。又比如周文王,汉文帝。可是他并非一向如此,相反,滕文公还是世子的时候,本来是一个问题青年,喜欢驰马试剑。后来,因为见到孟子,听孟子讲性善理论和尧舜之道,启发了他的良心,随后的他,走出天地完人的人生轨迹。由此可见,虽说他的资质有过人之处,而学问之力,绝不可忽略其作用。
三年前,如果没有师父以做人二字教我,岂有今日断然行之的我呢。
3.
世子自己先做,五个月后大家的心悦诚服,这一点启示后人,这就是不期而然的发动力。
故意为之,往往弄巧成拙;
自我发之,结果不期而然。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