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开始引入我国新闻界,从此导致我国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后来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当时我国新闻媒介的功能是如何重新定位的?新闻媒介在结构、内容及报道方式上有哪些变化?请对此加以简要的阐明。
我国新闻改革历经四次跨越,第一次跨越是在1979年到1982年,主课题是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第二次跨越于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第三次跨越在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的性质。第四次则是在1996年,从单一走向多元。
题中所提到的信息概念引入我国新闻界正是新闻改革的第二次跨越。这是从1983 年开始的。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 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 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在80 年代初, 信息还是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概念一进入新闻界,立刻和传统观念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我国新闻界历来把新闻媒介当作宣传工具, 新闻机构就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 甚至断言:“从第一版到第四版, 每篇文章都必须体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媒介的第一功能甚至全部功能就是宣传。一切与宣传意图无关的、与宣传意图相背的新闻都不能公开传播, 即使是知识性、娱乐性新闻, 也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知” , 目的还在宣传教育。而信息概念一旦引入新闻界, 立刻使所有新闻媒介面对每天必须应付的难题:有许多信息没有或无法体现宣传意图, 有些甚至有背于宣传意图, 但却是社会需要、受众欢迎的,新闻媒介应不应该公开传播?这是实践的困惑。信息概念的引进, 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这里所说的新闻是指纯新闻即新近变动的信息。讨论者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一是新闻就是宣传, 或者说新闻是手段, 宣传是目的;二是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 相互独立, 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三是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 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如果说在理论上, 上述三种观点的论争是激烈的, 那么在实践上, 所有新闻媒介面对更为尖锐、更为紧迫的问题: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否应该承担传播信息的功能?新闻媒介究竟以传播信息为第一功能还是以宣传为第一功能?这是关系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功能定位以及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编辑方针。
上述讨论, 有些已形成基本共识, 有些至今还在争论。但无论怎样, 信息概念已被新闻界普遍接受, 新闻媒介不但要从事宣传, 还必须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的观念, 已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脑海深处。请看中国的新闻媒介, 哪一家不以“信息灵敏” 、“信息量大” 为号召来吸引受众?而且, 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
首先, 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 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到1988 年, 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从横的看, 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 从纵的看, 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其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信息之窗” 、“各地动态” 、“股市行情” 、“期货交售” 、“物价”等专版、专栏已经成为省级以上媒介的必备内容,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再次, 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预测性报道, 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为特征的深度报道, 全方位扫描的主体式报道, 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原有的报道模式也改变了旧有的模样, 比如, 会议新闻的改革, 过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 现在则强调跳出会议抓新闻;头条新闻改革, 不少报纸打出“不拘一格选头条” 的口号, 把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这一切,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2、大众传播与群体和人际传播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在这一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发现,今天是否仍然适用?请以互联网为平台,设计一套集大众、群体、人际传播于一体的综合传播方案,使“壹基金”所提倡的“人人参与公益”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
(一)三种传播方式的关联及重要发现
1.三种传播方式的关联:①话题的相关性;②参与者身份的交叉性;③影响的渗透性;④功能和效果的交互性;⑤议程的吻合、修正、强化和补充性。
2.研究的重大发现:①三种传播方式之间往往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同样作用于信息的传播;②不同的传播方式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作用;③要使某一个传播方式效果最大化必须综合兼顾三种传播方式。
3.在今天,这些经典的理论发现对于我们的传播活动依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理论成果的提出背景及表现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①新传播技术的运用使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受众主体地位及表达诉求的变化使受众拥有了更强的信息表达诉求和传播能力;③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要求信息传播更加多元、更注重互动,故在具体的运用中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更新传播观念做出决策。
(二)壹基金理念的综合推广设计:
充分考虑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并结合近年来信息传播形态的整体变化,笔者认为要使“人人参与公益”的理念充分深入人心可以综合采用新浪微博“微访谈”互动传播的方式进行推广。具体的操作路径及理论支持如下。
1.利用在线“微访谈”兼顾三种传播形态:①“微访谈”的过程是点对面的传播,以访谈者的言说作为主体,面向大量、匿名、异质的用户进行传播,因而具有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影响力;②“微访谈”可以采用“用户关注”、“邀请用户转发”的方式以强化影响力,这是注重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的一种方式;③“微访谈”可以采用微博中常用的“用户群”功能,提高在特定的组织、兴趣小组.、‘部落、群体内的传播,这是一种常用的组织传播方式,可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话题的深度性。
2.利用在线“微访谈”兼顾两种操作路径:①在线访谈从理论上可以覆盖三亿多新浪微博用户,他们作为活跃的信息关注者、话题参与者和信息的舆论领袖容易形成二次传播,进而放大微访谈的效果;②利用本次微访谈的话题影响力,吸引和关注传统媒体的报道,使线上的宣传影响力辐射到线下,即强化了议题,又扩展了议题,同时又覆盖了不经常上网的传统媒体用户。
3.利用在线“微访谈”必须注意的两个事项:①充分发挥“壹基金”的公益性和基金背后的明星人物的影响力特质,增强信息在最大范围内的传播;②关注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反馈和互动机制,使信息不仅仅在于传播,更在于有效的互动。
参考:新闻学概论、传播小王子热点8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