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借助这次日记的机会,谈谈自己过去在国企里面一些“投资”工作的经验,这也是我最近一周左右的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在上一段中把投资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过去经历的所谓的“投资”工作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投资。与市场化的、规范的股权投资相比,我过去经历的尽职调查既不充分也不完整,行研的也非常不到位,估值的计算仅仅依赖一个参数:内部收益率(IRR)。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终于明白,自己所在的传统发电行业项目确实符合采用收益法估值的所有条件:建设期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投产后每年现金流量为正且稳定,能够相当容易的计算出IRR,只要将计算出来的IRR与公司期望的收益率比较,就能够判断这个项目是否可行。所以我们总在强调IRR是多少,任何一级决策会议,大家关心的核心点也是IRR,只要IRR大于折现率,一切好说。
收购一个标的公司也很简单,直接做个资产评估,用账面价值加上一部分溢价,双方达成一致即可,至于溢价多少,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决策者们的“拍脑袋”决定,没有去和资本市场上类似企业比较过,当然也不会接触到相对估值法以及相关的市盈率、市净率这些概念。
我尝试用现在学到的知识去回顾当时的一些投资决策,尤其是现在看起来不太成功的项目。如果当时的法律尽调更深入一些,会不会就能够发现标的公司无形资产中的一些法律风险?如果当时走访标的公司的一些行业内竞争对手,会不会对这个行业的高风险性有更客观、更冷静的认识?如果当时懂得使用相对估值法这样的工具,在判断收购过程是否溢价、溢价多少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有理有据?如果当时的收购协议中加入一些估值调整条款、会不会能够更好的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周五晚上的时候看到同学群里大家做自我介绍,看到大家都来自名校的经济金融相关专业,都参加过多少多少实习或者手里攥着多少个实习的offer,自己还是有很大压力的。除了恶补欠缺的知识和素养,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究竟能够给自己转行求职带来哪些有益的帮助?希望能够在结束这次学习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