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26章,先恭诵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字词注释】钓:这里指用鱼杆钓鱼;纲:动词,用大绳系住网,断流以捕鱼。弋(yì):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宿:归巢歇宿的鸟。【内涵理解】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他只用一根钓鱼竿,竿上只有一个钩来钓鱼,他不用纲绳或者是多钩的竿来钓。孔子只钓鱼,他不会用网去捕鱼。汉朝学者孔安国说“钓者,一竿钓也”,就是钓鱼只是用一竿,那只能钓一条鱼上来,他不会一下钓很多鱼,这是一种仁心。皇侃《义疏》里面就讲到:“孔子用一竿而钓,则一一得鱼,是所少也,若纲横流而取,则得者多,则孔子所不为也”。这里体现出孔子的仁爱之心,非要钓鱼他也只是一条一条钓,这样钓得少,尽量减少伤害生命。如果用网、用那种纲截住河流,然后这样来网鱼,虽然得到鱼很多,孔子却不这么做。在射猎的时候,孔子“弋不射宿”,弋射就是用绑着细丝线的箭去射鸟。夫子只射飞鸟,不射栖息在巢里的鸟。大家想一想回巢的鸟,它出去觅食,带着虫子,带着食物回家,给家里巢中的小鸟喂食。在巢中的鸟,也算是他的家人,你对着它射,连窝端了,太残忍了。孔子是不做这样的事情的。如果是孵卵,更不能杀,就是不杀胎取卵,不杀害幼小的生命,不颠覆鸟巢。这都是保全自己仁爱之心。因为天有好生之德,做人就要效法天,不可以滥杀物命,可见得夫子他的教学里面也是主张尽量避免杀生,实在不得已,即使要杀生的话也尽量减少。
【传承仁义】能一次性钓到很多的鱼,孔子却宁可只钓一条;能轻而易举地射杀巢中的鸟,孔子却甘愿只射飞翔的鸟。孔子这些思想的起源,恐怕要从孔子的偶像周公和他的先祖商汤说起。《逸周书·大聚》载:“旦(周公姓姬,名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公说:我听说禹有这样的禁令,春季三个月,不准砍伐山中的林木,让草木适时生长;夏季三个月,不准在江湖中下网捕捞,让鱼鳖更好地生长。周公在3000年前就根据大禹时期的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包括林业、渔业等多方面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法令。他制定的“生态保护法”,即使对当今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孔子是周公礼制的维护者与继承者,他的思想,他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公的影响。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史记》就记载了商汤“网开一面”的故事,一次商汤在郊外巡视,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网捕鸟,还念念有词的祈祷:“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四面八方的,全到我的网里来。”商汤看到以后,不忍目睹这张四面张开的网,就走过去对猎人说:“你这不是要消灭它们吗?这太残酷了吧?你只需要铺开一面的网就可以了,其它的都拿走吧。”他就让那个人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把祈祷词也给改了:“要左就向左,要右就向右,要向上就向上,要向下就往下。上下左右自由飞,非要撞上我的网,那是你的命,莫怨也莫悔。”就是你该干嘛干嘛,能跑就跑,你要是不小心被网到了,那算你运气不好。周围的百姓听到了都说:商汤对禽兽都那么仁义,何况对人呢?被夏桀欺负的一些小的部落,得知商汤这样仁义,便纷纷投靠到商族的门下,陆陆续续有四十多个。这样,商族就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最终统一了天下。
【教化学生】据《吕氏春秋》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宓子贱被鲁君任命为宣父(今山东单县)宰,孔子后来派学生巫马期去考察他的政绩。巫马期乔装夜入宣父后,见一夜渔者捕到鱼后又放回水中,便问其故。捕鱼者说:“我放回的是小鱼。我们的地方官宓子贱要求在小鱼长大后再捕,所以放了。”孔子闻听巫马期的汇报后十分高兴,认为宓子贱治邑有方,可以担当大任。宓子贱要求渔夫捕大放小,与孔子不一网打尽、不倾巢尽剿一样,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为了防止因一时之利而丧失长远利益,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孟子直接承袭了这一主张,他在与梁惠王对话时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的主张与孔子师徒是一脉相承的,且更为明确而完善。孔孟之后,这一主张得到广泛认同线救国】那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阻止人钓鱼、射鸟呢?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说到:“钓弋恶行,杀命伤仁,岂圣人所以教后世者”。圣人只会教人善行,不会教人恶行,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还要钓鱼、射鸟,如果不钓鱼、不射鸟,不是更彻底吗?其实“钓而不纲也”,这个就是用来教,教人不要贪心,不要用网捕那么多的鱼,而是拿一根竿去钓就好了。所以这都是不得已教化人,养自己仁心。弋不射宿,这个行为就是在启发。看到飞鸟回巢了就不射,这个动作就是启发这些射鸟的人,启发他善良的天性。特别是看到飞鸟回巢要喂养孩子,那夫子肯定也这样启发弟子,你看看人人都有儿女,都爱自己儿女,儿女都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岂能够让父母跟儿女之间成为永别?这是把他的善良的心启发出来。以仁爱之心待物与可持续利用,是孔子和孟子倡导之生态伦理的两个重要支点,是德性与理性的结合。既可防止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对自然万物怀有感恩之情与敬意;又可避免极端的泛道德主义,否则达不到教化民众的效果。在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乾·文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
【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既有效地利用自然又有效地保护自然,既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又有效地保护动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回望,早在2500年前,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远没有近代以来这样凸显的情况下,孔、孟和儒家学派能够产生并提出“仁人爱物”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大智慧。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时,重温这些来自远古的识见,当会使我们肃然起敬,并将汗颜,甚至羞愧难当。中央电视台曾以《涸泽而渔,近海“绝户网”泛滥为题》报道了辽宁丹东、庄河沿海等地渔民在近海海湾、海滩设置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的“绝户网”违法捕捞,不仅对海渔业资源及生物的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还对海洋生态带来严重破坏。再看长江、黄河等流域,各种机械化捕捞工具全面应用,有人使用绝户网捕鱼,甚至所有活物统统灭绝的电鱼、炸鱼、毒鱼等,使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沿海累计清理“绝户网”等禁用渔具超过155万张(顶),这些“绝户网”对资源破坏性极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出台通知要求坚决依法严惩,公开曝光,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本章所描述的这两种行为,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对孔子仁爱之心的展现,可以理解为仁德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孔子的这种“取物有节”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切实做到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营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为什么不用网捕鱼?为什么不射击归巢的鸟?
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说到:“钓弋恶行,杀命伤仁,岂圣人所以教后世者”。圣人只会教人善行,不会教人恶行,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还要钓鱼、射鸟,如果不钓鱼、不射鸟,不是更彻底吗?其实“钓而不纲也”,这个就是用来教,教人不要贪心,不要用网捕那么多的鱼,而是拿一根竿去钓就好了。所以这都是不得已教化人,养自己仁心。弋不射宿,这个行为就是在启发。看到飞鸟回巢了就不射,这个动作就是启发这些射鸟的人,启发他善良的天性。特别是看到飞鸟回巢要喂养孩子,那夫子肯定也这样启发弟子,你看看人人都有儿女,都爱自己儿女,儿女都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岂能够让父母跟儿女之间成为永别?这是把他的善良的心启发出来。以仁爱之心待物与可持续利用,是孔子和孟子倡导之生态伦理的两个重要支点,是德性与理性的结合。既可防止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对自然万物怀有感恩之情与敬意;又可避免极端的泛道德主义,否则达不到教化民众的效果。在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乾·文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
2.孔子为什么不阻止人捕鱼、射鸟呢?
孔子的学生宓子贱被鲁君任命为宣父(今山东单县)宰,孔子后来派学生巫马期去考察他的政绩。巫马期乔装夜入宣父后,见一夜渔者捕到鱼后又放回水中,便问其故。捕鱼者说:“我放回的是小鱼。我们的地方官宓子贱要求在小鱼长大后再捕,所以放了。”孔子闻听巫马期的汇报后十分高兴,认为宓子贱治邑有方,可以担当大任。宓子贱要求渔夫捕大放小,与孔子不一网打尽、不倾巢尽剿一样,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为了防止因一时之利而丧失长远利益,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孟子直接承袭了这一主张,他在与梁惠王对话时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的主张与孔子师徒是一脉相承的,且更为明确而完善。
3.孔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既有效地利用自然又有效地保护自然,既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又有效地保护动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回望,早在2500年前,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远没有近代以来这样凸显的情况下,孔、孟和儒家学派能够产生并提出“仁人爱物”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大智慧。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时,重温这些来自远古的识见,当会使我们肃然起敬,并将汗颜,甚至羞愧难当。中央电视台曾以《涸泽而渔,近海“绝户网”泛滥为题》报道了辽宁丹东、庄河沿海等地渔民在近海海湾、海滩设置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的“绝户网”违法捕捞,不仅对海渔业资源及生物的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还对海洋生态带来严重破坏。再看长江、黄河等流域,各种机械化捕捞工具全面应用,有人使用绝户网捕鱼,甚至所有活物统统灭绝的电鱼、炸鱼、毒鱼等,使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沿海累计清理“绝户网”等禁用渔具超过155万张(顶),这些“绝户网”对资源破坏性极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出台通知要求坚决依法严惩,公开曝光,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本章所描述的这两种行为,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对孔子仁爱之心的展现,可以理解为仁德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孔子的这种“取物有节”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切实做到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营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