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装了微信之后,基本上常用就是三大功能:语音通信、朋友圈的各种吐槽和转发文章,还有就是阅读各种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最早搜索这些公众号基本以饮食类为主,例如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而当微博上的一众名人开始意识到微信的广泛影响而陆续开设自己的公众微信平台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加了这些微信号。自然,这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每天打开微信,收到最多的并非朋友或家人的消息,而是来自于这类公众平台的推送。
新鲜的事物总是可以兴奋三两天的,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兴致勃勃地读了这些文章,但热劲过了之后,我发现自己越发没有耐心去看这些推送的文字。除了个别的账号例如Mactalk,既有技术含量又相当风趣轻松,每天都相当令人期待。但某些账号、尤其是我订阅的关于读书的账号,不少内容基本以摘录书籍为主,这对我而言则显得相当鸡肋:如果我对那本书感兴趣,我会直接找来看而不是看摘录,例如毛姆的作品。如果我实在没有兴趣,哪怕是华人图书馆借阅第一位的金庸小说,我也不会沉迷其中。而微信阅读的一个最大问题,可能还是技术的支援,也许是我的TD网络太差,经常打不开内容,特别是大量图片加载的情况下,会直接让我将这些订阅的内容全部删除。如此一来,订阅多少都是无关紧要的,最初的时候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看来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我常常在想,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微博最近流传“关于读书的九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但在阅读碎片化的微博上发现读书的作用,本身就很有咀嚼的意思:微博就是要在最短的文字里给予你最多的信息,但要注意这些信息未必是正确的;而我们之所以热衷于微博或者微信的阅读,也是希望能够在快速的阅读中尽量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但正如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填饱肚子但没有什么营养一样,这些微博或者微信的文章带给我们的,并非一种系统而且可以专注的阅读范畴。如同我们在农田里摘个玉米又抱个西瓜,但并不清楚这些材料和我们最后要做的那顿晚餐有什么关系。既然如此,还不如好好沉下心来读读自己喜欢的著作,哪怕是心灵鸡汤的大众读物,也总比在微信上东凑西拼的来得正规一些。
曾经有客人到家里来看到我的书柜,然后说了句:“真是个读书人啊,我家里一本书都没有。”我听了后想了很多。如果在微信之前我们都没有阅读的习惯,那么网络越发泛滥之后,我们更难以形成一种阅读的惯性。现代人太行色匆匆,就连阅读也变得功利起来,老是希望读完一些东西后就能将其从精神转化为物质,所以你会看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最终上面的信息都是同质化了:要么就是心灵鸡汤,要么就是成功励志,要么就是健康宝典,要么就是政经内幕。可是,我们的心灵追求呢?我们是否还记得最初阅读的那种乐趣呢?还是放下手机和电脑,好好读读自己久违了的名著吧。是的,敲完这篇东西,我准备继续看毛姆的《圣诞假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