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朋友对你说“最近我正想着外出旅行,在外面待几天,散散心”,你会怎样应答呢?我想大多数人会说“嗯,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你最近工作真的是很辛苦,的确应该出去放松一下。”
但是,假如你的爱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又会如何应答呢?“去什么去,家里这么多事,人家别人怎么不去呢?我还天天累呢!”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有人会心里窝火,也许有人一怒之下,真的跑去旅行。
为什么对待客人,我们可以察觉他的感受,体谅他的辛苦,支持他的决定,但是当爱人说出同样的话时,我们却处处否定,处处不满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在对待客人的时候,我们对客人的尊重、接纳是无条件的,不期望得到回报。但是对待家人,我们的爱却是有条件的,我爱你,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要变成我期望的那种人,你要完全服从我的意志,照着我的意思去做,如果做不到,我就会嗔恨你、抱怨你、责怪你。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夫妻两人过日子真的要像古人那样假惺惺地“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成,家就是停泊的港湾,如果在家里也顾忌那么多,生活得多累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成语,也觉得古人实在过于迂腐,吃个饭还那么多规矩,互相客气,罗里吧嗦,这夫妻二人的相亲相爱肯定是装出来的。没准他们就是要骗取关注度,好感度,以便将来方便做官。可是,转念一想,如果他们在吃饭这样一件小事上都彼此尊重,那在其他小事上肯定也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人们因为看到了他们的美好行为,因此选取一件他们认为值得赞扬的事情,这样,渐渐被人们传颂为“相亲相爱”的典范。如果这样理解,那夫妻相处也许真的要做到“像对待客人一样”才能更加幸福。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领居家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家人责骂的时候,你会怎么安慰他呢?也许你会说“看得出来你很难过。没事,这次考砸了,不代表下次不行,咱好好学,争取下次考好了。”但是,当自己家的孩子考砸了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好多“这可怎么得了,这次考不好,下次也考不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找工作也是个问题啊!还能娶到媳妇吗?”,然后对孩子一顿臭骂,希望他们在被骂、被羞辱之后,能够痛定思痛,立志好好学习,然后就可以“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娶到好媳妇”。
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当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心里已经很难过,也会不由自主地埋怨自己。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安慰他、理解她、支持他,让他感觉自己被接纳了,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自己就会想办法好好学习,但是当他们困在“不被理解”的情绪中无法解脱的时候,也就没心思用在学习上了。
如何做到“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家人?”
首先,我们要做到“无条件地去爱”。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抱着不合理的期待要求家人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做不到就会心生怨恨,那样只会两败俱伤。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无条件地付出,不求回报,这样才能互相包容,双方才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试着去了解。我们同为人类,但是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接触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思想也不相同。萨提亚女士说“我们因相同而联结,因相异而成长。”孩子哭闹也许不是因为他的品质不好,而是因为身体不舒服;爱人不支持你的决定,也许不是因为他否定你的人格,而是因为他考虑事情的方式与你不一样。有了了解才可以有爱,而有了爱,就可以有接受和包容。
最后,活在当下。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当下,却又没有活在当下。比如当孩子哭着不去幼儿园,我们会想这以后可怎么办,怎么养成良好的品格,可是这样焦虑未来,事情并不会带来转机,我们不妨活在当下,关注孩子不去幼儿园行为背后的感受,接纳他的感受,探寻他内心的期待与渴望,当孩子感觉被理解和接纳之后,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佛陀说:亲爱的人会带来喜悦、快乐,同时也会带来忧愁、痛苦。我想,也许当我们跳出目前的状况,选择站在另一个角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家人,或许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跟以前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