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还没有出正月十五,我们一起来聊聊贺岁片。
其实贺岁片我一部也看,不是没兴趣,而是实在抽不出时间。
不过,影评倒是看了不少。没办法,电影看不了,就看看影评解解馋。其中看到最多的影评就是说《西游-伏妖》票房跳水,评价也一篇嘘声。在这里,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星爷在电影上映前就回答过记者的提问:“你都想不出现在创意有多难,只有创作者自己会知道。江郎才尽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可以想象,以他这么固执的性格,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只能说,他也要服老了。我就看着这个昔日的我们醒目中的神,慢慢的放下光环,呈现出常人的姿态。
就星爷的这一种状态,我也不禁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创意是什么,灵感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上认为灵感是潜意识在显意识的配合下,蕴育成果的闪现。灵感孕育于潜意识,而后者则是由显意识活动不断重复、沉淀转化而来的。当潜意识活动偶然受某一信号的刺激,人脑皮层断路突然接通,人们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突然获得了答案,灵感便由此产生。
也就是说,灵感产生的基础其实是将过去的经验不断的在你的大脑里运转,当你的大脑里几乎都是充斥着这方面的思维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点点的外部刺激下,内在经验才有可能在这一刻跟这些外部的信息联通,从而融合出新的观念。如果只是盲目在外找寻刺激,是不能有所收获的。这就是我们有时看到有一些明星会吸毒,就是他们尝试通过这些药物的刺激来获取灵感,但是这些灵感是虚幻的,没办法捉住,所以他们的灵感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那么怎样才能加快灵感的产生呢?
那我们首先要看看灵感的基础是什么?
1、有一个固定框架的知识结构
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的知识,信息都是过去所没有的,而且信息总量也膨胀的特别快。自从我知道了开发课程的一些技巧之后,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我自己也越来越感觉得到,很多东西我们都觉得很好,很多鸡汤我们也觉得很有味道,但是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然并卵。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挑选对自己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事物来使用。但是在这些未知的事物到来之前,我们就要不断的将自己的专业的知识,不断的在你的大脑里运转。当你的大脑充斥着的都是你的目标和你为了实现目标而在不断循环的运转的相关的框架知识。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人员,他的目标是实现业绩,那么如果他要实现业绩,首先他对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行业有很熟练的了解,那么当一个客户问他“你能卖我什么?”的时候,他就能尽快可以试探出这个客户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交流,让客户能尽快的成交。
这个例子也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她去年6月份从传统制造行业转行互联网,这半年来一直处在疯狂学习状态,除了市场专业方面的系统学习外,她还订阅了罗胖“得到”上的8个付费栏目,要知道“得到”上目前总共也只有17个专栏啊,而且对于大多人来讲,坚持听一个栏目可能都比较困难,更别提那些只听听响儿,三天时间过滤得渣都不剩的也大有人在了。但面对庞大的知识量,大表姐说,我以后要做的是互联网的营销岗,需要时时刻刻让自己跟得上网络上的变化,你看我听听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了解下最前沿公司的商业模式及各行业情况,跟着李笑来重新梳理下自己的认知,再看看万维钢的科普文能尝试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衔接起来,最后翻翻和菜头的粉丝留言,及时跳出各种模式,觉察生活的可爱。
我非常喜欢找她聊天,每次聊工作聊发展甚至侃大山时都会发现,她脑中存有一张清晰的框架,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缺什么。半年的时间,她的月薪从之前小工厂的4K翻到目前互联网BD岗的10K。10K月薪在深圳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这个刚刚大专毕业一年的小姑娘来说只是开始呀。
所谓的框架,就是我们说的专业,民间说法就是绝活。
专业框架是有限的,但是潜能是无限的,到底应该去守住有限,还是追逐无限呢?
大脑的潜能是很大的,不过我们有生之年只能开发那么点,牛逼如爱因斯坦,也只能开发到10%。所以你不要祈求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是,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把它做到极致,已经很不得了了。
2, 运用框架输出信息以对框架进行优化
我们通常都有这个经验,当你想要做一件相对陌生的事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一团浆糊。怎么都搞不明白!但如果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写出来,再在纸上画画改改,就更容易对思路进行组织和梳理(如果能有目的地使用思维导图思考,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这就是优化的过程
我在刚开始尝试写文章的时候,我的老师一再强调,不管质量好坏与否,先根据构建的初步框架,把自己目前的想法完整地写下来,干巴巴也没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基于初步框架写出来的内容,既是对你已有信息的全面梳理(你要相信自己二十多年生活经验的积累,你的大脑对这些深入到你潜意识中的信息既深刻又熟悉,非常容易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又是对所构建框架的一次有效验证。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忽略原有的框架,总是不停地去追寻新的外在信息,这也是人的本能,喜新厌旧,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3,有意识地重复应用框架,直至大脑形成本能储存到潜意识中去
当你的知识应用框架成型后,一定要经过多次有意识地运用框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样这个框架便会成为你大脑思考的一种本能,进入到你的潜意识中去。这时候大脑接收外部输入信息时,就不需要你再有意介入了,在某个时机点受到激发,“灵机一动”,灵感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遥想当年小牛顿(其实不小了,他已经21岁了)已经假想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但是只是想不行的啊。他必须要用身边的事物去验证他啊。于是他到处去看,农夫拉牛用的是拉力,老汉推车,用的是推力,这都可以很好证明他的理论。但是当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就开始思考,这个苹果没有收到外力的作用,但是却动了,那到底是什么力让它掉下来呢?于是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再用一个故事举例。提摩太·普莱斯泰罗拥有一家名为“设计关键”的公司。他们需要解决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较高。我们知道现代新生儿恒温箱能保持早产儿温暖,这样的环境能使婴儿死亡率减半。因此,技术上是可行的。问题是,如果你买了4万美元的保温箱,你把它送到非洲的村庄,它能正常工作一年,或两年,然后某个零件出了问题,机器会破损。由于没有整个系统的备件,当地也没有专业人员来维修这种4万美元的设备。所以最终的问题是,若把所有钱用于获得援助和运送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到这些国家,它最终却失去使用价值。普莱斯泰罗和他的团队决定做研究: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什么资源是丰富的?
他们注意到,那里没有数字录像机,没有微波炉,但似乎他们的汽车保养得很好。在这些地方,到处都有丰田的越野车。他们有养汽车的专业技能。于是他们开始思考,“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完全是用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新生儿恒温箱?”最后他们想出了这个。
这就是霓虹育儿设备。从外面看,就跟现代化西方医院里的一样。而它里面全由汽车零部件组成。它有一个风扇,有取暖灯,有门报警钟。它靠一个汽车电池运行。因此只要你有丰田汽车的零部件和修复大灯的技术,你就可以修复它。
这个故事说明了想法产生的方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从我们所研究的人身上,从我们碰到的人身上,然后我们把它们融合成新的形式,来创造新的东西。这才是创新发生的方式。
4、怎样才能让灵感加快的产生呢?
好主意需要“碰撞”才能产生。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事实证明,许多好的主意都是都是和不同行的人,或者同行但是同领域的人交流产生的。创意很少“孤立”地产生于某个人的头脑。
举个例子,我的上一篇文章《教练如何击中对方痛点?》就是借用了别人的一篇文章的思路,加上自己的沟通理论的框架,重新整合为一篇新的文章。也有人觉得我是在抄袭,不过我认为,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的是颠覆性的创,大部分也都是整合式的创新。就好像2016年最佳创新产品共享单车,其实无非就是“传统单车+gps+APP”而已。
好主意的产生需要一个交流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一个咖啡屋,茶馆,科学会议,实验室的常规组会,或者来源于读书。
不要以为读书没什么用,要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几个大神,如: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软银的孙正义,新东方的俞敏洪,他们都曾经有过患病一年,躺在床上看了几千本书的经历,所以才造就了他们今天的成就。
所以读书不一定有用,但是读大量的书还真的很有用。
来个小总结
如果你想要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我建议你从这三大步骤着手:
1、有一个固定框架的知识结构
2、 运用框架输出信息以对框架进行优化
3、 有意识地重复应用框架,直至大脑形成本能储存到潜意识中去
4、大量的和外界进行“碰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