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开始,直到他病逝五丈原,一直处于开挂的状态。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按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他就是一普通农民,在南阳有几亩薄田,并以务农为生。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绝对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但是,诸葛亮出山前的身份,真的如他自己所说,只是个农名吗?《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当时的司隶校尉是什么官职呢?其主要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军事的长官,官位显赫,权力相当大。他父亲诸葛圭,担任过太山都丞,官职也还可以。
后因诸葛圭去世的比较早,诸葛亮就跟着他叔叔诸葛玄生活,诸葛玄时任豫章太守,此时的诸葛亮才8岁。之后,诸葛玄失业了,就到荆州投奔了刘表,混的还可以。可惜的是,诸葛玄去世的也比较早,那时的诸葛亮才17岁。
为了生活,诸葛亮就跑到了南阳开垦了一片空地,并在这里定居了下来,这也是为何诸葛亮自称为"布衣"的原因。
客观来说,诸葛亮并不是布衣,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且是名门望族。尽管之后家道没落,却依然有贵族的气息,比当时真正的农民强太多。
东汉末年,还没有科举制度,名门望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做官。虽然诸葛亮此时很穷,但却出身名门,因此结交了不少名流,像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这也是他成名的主要原因。
若诸葛亮没有机会结交这些人,刘备压根就不会知道有他这个"卧龙"的存在,更不会有之后的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辉煌。
所以,诸葛亮出山前虽然靠种地为生,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农民,而属于没落的名门望族。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没有点家族背景的话,很难有成名的机会,空有抱负及才华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