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接触“研学旅行”这个词语,了解的研学旅行的一些诠释、意义。今天,我走进《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和实施》,从学校实操方面去感受这个新生名词的魅力所在。读完全文,更感受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去经历。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让他们自己去追寻答案,学校和教师只是起到提供脚手架的作用,这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实现。
文中以重庆市巴蜀小学为例,介绍了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分“学校-必修”“班级-选修”两种类型。
“学校-必修”课每期开展一次,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形成了六年一贯的学习序列,如:一年级上期研学旅行课程是“雁群飞”,下期研学旅行课程是“我的动物朋友”;二年级上期研学旅行课程是“红绿灯”,下期的研学旅行课程是“舌尖上的一粒米”......带领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通过走进基地、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走进社区等方式,去感受去了解、体验、感悟真实的生活,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积累、转化为各种真实生活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级-选修”课与学校“节假日序列化活动”相结合,由班级经营联盟(班主任、科任、家长会代表)组织,自主、灵活安排研学时间及内容。如:九月份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03),可以选择到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十月份有国庆节(10.01)、世界粮食日(10.16),可以选择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绿瀚开心农场、毛毛虫生态农庄等地点研学旅行。
不难看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的课程设计、经费收支、安全保障、家校沟通等都要考虑周全。从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到课程前期调查、论证、策划,到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所需的一切后勤服务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上级部门政策和资源支持,学校的全程细致安排,校外人士的专业指导,家长义工的参与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研学旅行课程才能得以落实。
众所周知,学习本应是完整、综合的过程,是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过程。当学生参与研学之旅,组成若干课题组,在自然的课堂里,在营地资源和专家力量的协助下,通过实践寻找自己的答案,等回校后分享“项目发布”时,学生带着自己的研学手册、调查海报,更真实、鲜活的研学经历和感受,与同伴、与父母、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是何等幸福的事啊!
“基于学”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基地从研学设计之初就参与其中,更有效地从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研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将教育意图蕴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之中,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空间,展开真正喜欢和有意义的研学活动。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与实施,是以课程团队建设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同为支点,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优化整合,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期待学校重视,引领教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