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献给我的高中岁月和即将高考的你们
室友A当学姐心切,发誓下学期请第一个喊她“学姐”的人喝奶茶。室友B立马转身“学姐学姐”地大喊,招来A的一脸嫌弃。我们也是要当学姐的人了,大家开玩笑说,又是一波即将被XX卷虐的小鲜肉,唉,可怜的孩纸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室友开启吐槽模式,比拼当年谁家省份的高考卷更虐。虽然连高考分数都忘得差不多了,对高考卷满满的槽点却空前一致。谁不是被高考虐过来的呢?不知不觉中,高考已成为我们孜孜不倦吐槽的对象。
也许是因为文科狗莫名的情愫,高中的摘抄本我一直留着,没事就翻一翻,在大片思索人生的段落中,偶尔穿插了几句文艺范儿的鸡汤聊以慰藉,比如——
青春的意义决不在于这炼狱的高三,却一定需要这炼狱般的高三来锻造并借此加以最深刻的阐释。——七堇年
这句话写在摘抄本的页眉,红色字体,以警示当时常常堕怠的自己。如今翻来,这行字还是赫然醒目。
那时的我,被同样宏图大志的班主任洗脑,以为高考是青春最亮的底色。犹记得高三教室墙上的那块“志向红板”,用来表决心,罗列着每个人的理想大学和座右铭,清一色的985、211大学,英文德文法文的座右铭应有尽有。
后来自主招生的号角吹响,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获得了心仪大学的自招笔试资格,有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武大厦大,我们班几乎把国内的985都占全了,风起云涌,心潮澎湃,仿佛一瞬间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归宿,只需要我们朝着那个方向跑,就一定会到。
当我拿着一沓报名资料跑向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大学”作为一个真真切切的存在,与我的生活发生了某种确切的联系。也许这种“联系”只是昙花一现也未可知,但理想之花盛开过,便足矣。梦想照进现实的欣喜还是不言而喻。
也正是那次浩浩荡荡的自招,让我们在埋头刷卷子的空隙,聚到一起畅想高考后的各奔东西,脑补着班长与团支书即将开始的异地恋,调侃着要去某某的城市蹭饭,以及我们成了未来的的新闻主播和外交官……
后来不幸且意料之中的是,和大部分人一样,我的自招石沉大海。少数几个的学霸坚持到了最后,提前拿到了大学“入场券”。躁动了一阵子的教室复归平静,大家默契地拿出卷子埋头刷,言语不多,但能彼此感应到,希望之光被自己掐灭的短暂失落。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那个下午,上完了高中的最后一节课,好似提前解放,大家围拥到教学楼上的长廊,从一楼到五楼,用各科试卷折成的纸飞机狂乱肆意地飘舞。耳边是走廊上的欢呼一片,我坐在窗边,漫不经心地翻着刚发的校园杂志,登的是是学生的投稿文章。杂志没有离别的感伤,没有关于高考的壮志豪言,还是一如既往的生命体悟、生活点滴。是啊,我很庆幸,在高考的席卷之下,我们保持着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高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填满青春纪念簿的是高中的悲喜往事,高考只是收尾的小小一页。
混混沌沌的高考结束了,我的脑海里却满是英语试音放的《perfect moment》,旋律轻得像羽毛,正如即将分别的我们,各自飘向未知的远方。
高考的结果不如预期的乐观。填志愿的那天我们聚到一起,但每个人还是欢喜地胡打胡闹。墙上的“志向红板”已经卸了。现实总是难以契合理想。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现在,我们各自来到不同的城市,偶尔在班群晒一晒苦逼的大学生活,互相调侃。当年的梗我们都没忘。
今天打开我们班的加油视频,看到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字迹,泪水涌上眼眶。我们还是没变,是那个发誓不管考得好坏都要念语言类学校的丢丢,是那个明明可以进985大学却立志当女警的“冰哥”,也是那个抱持着对文字的信仰念中文系的莹姐。在不同的城市我们各自完成着未竟的梦,那个不愿平庸的誓言其实一直都在。
是的,我们是一群不愿被大学定义的人。
不论成败,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追逐的脚步就不会停止。隔着遥远的距离,我们彼此祝福着。
正如《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对回乡务农的孙少平说:"你要记着,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有另外世界的人。”是啊,做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必是内涵丰富而快乐自得的。
如今回想起来,我脑海中那些刻骨铭心的高中记忆,不是某某人的成绩好坏或者和谁年少轻狂的口角误会,而是和高中室友在黄昏草地上唱大张伟,还有下课写词谱曲的闲情逸致……
所以,如果你已将最值得记忆的高中岁月收入囊中,便无憾矣。期待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吧,你的逐梦之旅才刚刚开始。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过了若干时日,当你聊高考的时候,但愿你还能想起那些,远比高考本身更值得回味的人和事。是他们,陪你一起迷茫着、摸索着、继而坚定着,在混混沌沌的青春里追求诗和远方。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