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上10章:
本章内容是接续前面第八章的争战事件。
一、事件起因
1-5节是大卫与亚扪人打仗的起因,准确地讲,是亚扪人挑起的战争。从经文中可知,当时亚扪人的王——拿辖死了,他儿子哈嫩接替他作王。大卫得知消息后,就想去吊唁一下,安慰哈嫩。因为之前拿辖对大卫有恩,所以大卫此举也是合情合理的,也算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只可惜,大卫派遣仆人前去慰问的善意举动并没有受到对方的友好接待,亚扪人的首领反而怀疑大卫别有用心,是要来窥探他们的城市,刺探军情。于是在他们的劝说下,哈嫩王便将大卫的使臣羞辱一番,让他们回去了。他是怎么羞辱他们的呢?
有两个举动:一是将他们的胡须剃去一半;二是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我们知道,双方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何况目前以色列与亚扪不是交战的状态,大卫派使臣来是友好的举动。使臣代表的是国王和一个国家的尊严,按说亚扪王应该以礼相待。结果反而将大卫的臣仆狠狠地羞辱一番,这对于任何一个国王都是不可忍受的。亚扪王此举无疑是向大卫宣战。
在古代近东地区,头发和胡须都是权威的象征。按以色列的风俗,成年男子都要留长胡须,这是成熟和权柄的象征。胡须被剃去是奴隶才会受到的待遇,并且他们下半截的衣服被割掉露出下体(等于把他们的裤子脱了),这更是极其羞辱的事。况且,他们还是使臣的身份,怎能不感到羞耻呢?后来,大卫就去接他们回来,让他们在耶利哥暂住,等胡须长起来再回去。
以上给我们一些启发:
1、我们的善意可能会被别人误会。
大卫本是好心去安慰哈嫩,却受到他的误解。这是令人失望并感到无奈的一件事。在生活中,我们会出于善良去帮助别人,但别人有可能不理解,甚至会怀着恶意看待我们的举动。那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我们是从此就收起我们的善良好意,变得冷漠,还是继续保持我们的善良呢?坦白地讲,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单纯的,不会涉及太多利益得失。即使刚开始同学之间有误会,随着互相了解,误会可能也会消除。假如真的出现了别人一直对我们的敌视,靠着自己无法缓和的话,我们与他保持距离就好。如果真的发生冲突了,我们也要学会通过学校和老师来保护自己。
2、做事要谨慎冷静
在这里,哈嫩只是听从了臣仆的一己之见,没有冷静思考,也没有详细询问大卫的使臣,就草率地羞辱他们,实在是很鲁莽的举动。一个人的成熟就表现在,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能够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也不会只逞一时之勇,而不计任何后果。
二、发生过程(6-14)
亚扪阵营:人数——三万三千人(包括亚兰人、玛迦人、陀伯人),
分两个阵线:城门前与郊野(犄角之势)
大卫阵营:人数不知(约押与亚比筛)
也是分两个阵线对敌。
此时,两个阵营已经是蓄势待发,战争的局势无法挽回,只有一战决雌雄。约押与亚比筛商定:互相帮助支援。约押对战亚兰人,亚比筛对战亚扪人。他还说了一句话:我们都当刚强,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愿 凭他的意旨而行。这句话对于马上要上战场的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鼓舞。双方交战,士气很重要。士气如果很强盛,就很有可能打胜仗。在这里,约押知道作为军队统帅,自己一定要勇敢刚强,奋勇杀敌。具体战事结果如何,由祂决定。
对我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也一定要勇敢面对,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而我们也要知道依靠祂,他掌管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各种因素。我们只管努力,然后把结果交托给他。
本章实际上有两次战争,约押与亚比筛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15节到19节。亚兰人第二次集结军队,卷土重来,与大卫打仗。
三、最终结果——大卫胜、亚扪人败
从经文中可知,无论是亚扪人还是亚兰人,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都是逃跑,被打败。约押的对战导致亚兰人他们逃跑回到城里。大卫则是杀了七百辆战车的人和四万马兵,还有将军朔法。并且,琐巴王他们最终臣服与大卫,不敢再帮助亚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