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写自己2017年的规划,都罗列了很多今年要干的事情,从1至10项不等,甚至更多。
其实仔细看看就能发现,凡事那些写的含糊不清的基本上都完成不了,因为没有方法支撑达成。
罗胖今年在跨年会上提出了“时间”的概念,提醒商家目前要争夺人们的时间占有率。谁能抢的更多,谁就会赢。
同样,对每一个个人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谁能做更多的事情,无疑你将是赢家。
在信息时代,每天、每个人,每时,都大量的接受着各种各样的Mission,而这些事情几乎都需要在相同的时间内被完成。衡量在同样时间内处理任务多的人,会被冠以“高效成功人士”,有本畅销书就是围绕这些个“高效成功人士”来写的。
职场中经常有那些忙的焦头烂额的,不得不拼命加班的人。
学校里经常有那些学的要死要活的,不得不每日熬夜的人。
上帝赋予了人类一个多处理器大脑,但如何运用它并同时处理多任务呢?
我们到底能不能同时处理多项事物,并处理的很好呢?
从我对“学霸”与“学渣”的访谈比较中可以得出,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能力”不同。具体方法上,“学霸”们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要降低多件重叠进行事情的综合预期。
如果单纯从完成一件事情的预期来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速度快,质量高,可是一旦事情叠加,由于自身精力和时间限制,尤其是还是由一个大脑来承担这项工作,因此只能被迫选择降低个人预期。
这并不是在为偷懒找借口,而是通过比对这些事情的重要度,分清主次,从而降低了个别事情的预期,来使得整体事项得以顺利完成。
比如单独做A或者B事,他们的预期分别是A90分,B70分,两项事情都完成的话,合计预期为160分。现在A和B要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完成,那么比较A与B,A较重要,于是调整预期,A为85分,B为60分,合计预期为145分。
曾有人问我,你这种算法科学吗,这似乎是纯理论推演啊。其实这个案例已经是简化版了,事实上应该是A、B、C、D、E等事情同时间内完成,而不是仅仅A与B;
那些高考的学霸们之所以能拿高分,基本上他们都能很好的平衡各门课之间的预期,而不是你每门课都奋力拿高分。只不过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告诉你而已。曾经听过一个学霸分享在数学考试中,如何通过降低不同类型的题型(填空,选择,应用等)预期,并最终拿到最高分的案例,当时就给跪了。
因为讲出来道理简单的想死,但是具体去做,那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不断试错,并最终领悟的。
其次,不能将事情简单的划分先后顺序,先把某事搞定,再来做某事。
这样就会遇到先干的事情临时受阻,迟迟不能推进。以至于后面所有的事情都堵在那里,最终把时间耗尽,一事无成。
很多被多项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的,被迫加班加点的人,基本上都是没能及时调整做事方法的,最后忙也忙了,时间也用完了,结果却不理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苦”的人(当然也有能力确实不匹配的情况)。应该选择所有事情一起开始,每件事情都分批向前推进。
比如可以把每件事情分成若干小段,千万别小瞧这个动作,你如果能把事情分成合理的小段,至少说明你对这件事情的宏观与微观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种分段绝不是简单、粗暴的分段,而是精准的分段。就像切一条鱼,不是闭上眼,几刀下去就完了,而是要按照头、尾、身子先分成三段。
在推进中,你还会发现有些事情也会比预期的简单,很快就结束了,慢慢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你也会觉得越来越轻松。
最后,通过行事历的方式监督所有事情的进展,当然也有人喜欢用甘特图,思维导图之类的工具,毕竟事情叠加起来,推进过程中很容易遗漏或者忘记,所以合理及时的监督自己还是很方便的。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监督自己绝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太多的人在这里翻船,毕竟责人容易责己难啊。
比如小时候老师说学习要“结对子”,互相监督,其实就是因为人越小,对自我的监督能力越差,所以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当你遇到很多事情堆在一起感觉头皮发麻的时候,一定是你以前的方法需要更新了,不妨试一试上述的建议,或许会意外收获的。
皓哥心里话:从未被认为是“学霸”,也从未被认为是“学渣”,咱这种介于二者之间的普通人,研究他们二者的区别,才是迅速成长的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