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被这些问题困扰着:
“我毕业于日语专业,毕业后在导游岗位上工作了3年,我不擅长和人交流,这份工作让我感觉到身心疲惫,我选日语专业是因为喜欢动漫,但我却不敢去找一份和动漫相关的工作,为什么别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却不敢?我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就会幸福吗?”
“工作五年了,在工作岗位上也算是游刃有余了,但每当被安排新任务,心里都难以抑制的畏惧,不敢承认自己没有信心完成工作,于是总会接下任务,废寝忘食加班加点以确保完美完成任务,却不知不觉间越来越胖。”
“我是一个已婚的上班族,工作很多年了。最近我陷入了嫉妒的颓废中,总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不想去上班,也不想和谁见面,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感觉自己好像只是在不停地原地踏步,感觉什么都做不好,我要怎么做才能找回热情和自信?”
......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强调“理解人性”,他认为“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他相信“一切症状的背后都有目的”,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握自我命运的乐观主义——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朴艺真老师,是韩国阿德勒心理学协会创始人,她拥有23年阿德勒心理治疗经验,在这本书中结合19个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引我们解放自我,接纳自我,真正爱上自己。
我是一个母亲,有两个在上小学的儿子。最近孩子们在上补习班,所以我也有了时间,今年年初就开始在大超市做兼职补贴家用。虽然我之前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会感到疲惫,但是因为能接触到新事物,并且面对面与人打交道很有意思,所以感觉自己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不知为什么,我的组长单单会吩咐我做许多工作,也仅仅对我特别严格。如果我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话,组长就会非常严肃地教训我,仿佛我罪无可赦一样,这让我有点害怕。而且,组长说话总像在发火,语气很不好,所以我心里会发怵。虽然我积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但我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当作软柿子一样教训,为此我感到非常生气。我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被这样“特殊对待”。
不过,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我自己。我明明知道组长对我不公平,存在着某些问题,但当我站到组长面前的时候,我却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吱声。虽然同事们也劝我不能一直这样忍受着,但也许是因为忍耐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所以我很难直接表示出我的抗议。
我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一听到组长的声音,我就会拼命跑开,藏起来。偶然遇见组长,我甚至会心跳加速,非常紧张不安。我也想过辞职,但是又担心找不到其他工作,于是我渐渐变得抑郁。我总是抱着“有忍就有得”的想法,瞒着孩子们借酒消愁后才能入睡。
事实上,我觉得发脾气很不好,不仅是发脾气,直接表达负面情绪也不是很好。因为这样反而会带来负能量,不能照顾到他人的感情。如果有人对我发脾气,我会想“我看起来特别好欺负吗”,但转念又一想,时间久了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吧,所以我常常会选择忍耐。然而,我也不知道这样到底行不行得通。
周围的人也都认为该发脾气时就应该发脾气,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无视,不会吃亏。我偶尔也想这样,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这是来自于书中的一个案例,京美认为自己被不公平对待却总在忍耐,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我们看到她回避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以致于都抑郁了,压抑情绪并不意味着问题消失了,反而她需要借助酒精才能入睡,这已经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到她的身心健康。
反之,如果京美像她的组长一样,像个火药桶,大发一次脾气呢?虽然发脾气有时候带着宣泄的作用,有可能会感到心情舒畅,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反而可能制造了更大的问题。
更好的办法是我们找到自己压抑情绪并习惯于这种模式的原因,只有识别出模式,我们才可能不再重蹈覆辙。我们首先要知道情绪从何而来,无论是哪一种情绪,只要产生必然是有理由的。
情绪是什么?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的解释是:“为了使自己被认可,能够迅速摆脱自卑的一种手段”,由此看来,情绪是一种手段,这意味着情绪是由我们产生,可以由我们控制的。阿德勒说,情绪并不是在某种条件下自动产生的,而是我们有意识选择的。
比如我们有时候在路上会很常见一种情况,一个妈妈正在训斥自己的孩子,看起来她现在是愤怒的,但有人走过和她打招呼,她会立马切换成笑脸和对方打招呼,然后转回看着孩子的时候,那一刻都切换回愤怒的情绪。
我自身就有这样的体验,而在之前,我没有意识到我在有意识地选择我的情绪,但我意识到我居然可以选择我的情绪的时候,我也发现我可以不选择这种情绪的自由。在很多关系中,愤怒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有时候为了先发之人,有时是自己为了避免受挫,我们提前用愤怒来装扮自己,显出自己的强势和强大,而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希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高下立见,还是平等友好?这是我自己的思考。
回到这个案例中,我们首先要看到情绪是我们自主选择的,为了保护自己,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选择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觉察情绪背后的意图
在管理情绪时,首先要做的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比如意识到自己正在发火,然后再思索一下,我为什么发火,是对方的什么行为或者言语引发了我的愤怒,可以反复多次觉察,看看引发自己每次的情绪的言语和行为有什么共同点,这就是我们的内在模式。
比如我参加一个团体治疗的会面,有一个成员提到了死亡的议题,在那次会面中,我不想提及这个议题,因为我觉得那是我们团体的第一次会面,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信任还不足以去处理这个议题,我提到了一个比喻,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坑。对方说我回避这个议题,而我未来期待成为治疗师,我太脆弱了,我那一刻是很生气的。我觉察到我产生这种情绪的内在模式是论断=愤怒,我们才第一次见面,你并不了解我,我也不足够了解你,就做出这样的评判,认为我不胜任,对此我很愤怒。
紧接着,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会因为论断而如此生气,我们可能会回想起很多类似的事件,最后会可能想起我们的一些童年经历,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阻断了这一条情绪通路。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要觉察情绪背后的声音,也就是我们的“意图”,比如对于上面我自己的案例,我的意图是我希望对方能公平对待我,不要随便论断我,对于这样的意图,是我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有了某种想法,所以有了某种情绪,所以我平复我的情绪之后,对她表达了我的情绪。
“你和我”对话法,坦率表达情绪
一切的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我们有情绪不表达,闷在心里,不利于身心健康,也对关系毫无贡献,因此,我们要学会表达出来,而表达也不是情绪化地一股脑地表达,而是要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也要避免指责和评价对方。
朴艺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你和我对话法”,也就是对方有限,在了解对方的情绪的基础上再谈自己的情绪。
我自己的例子中,我是这样应用的:“虽然我们刚认识,但我能够感受到这个议题带给你的压力和焦虑,你希望能够更快地解决这个议题,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只是我认为我也存在类似的议题,但今天来到团体之前,我想的是,我们有20次会面,可以来日方长,我不希望我自己一下子用焦虑抓住这个团体,我希望我们可以在逐渐的认识和信任的基础上再来深入这些生存议题,请你理解。“
结合京美的案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阿德勒心理学教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1、情绪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
2、正确意识自己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意图
3、“你和我”对话法,坦率表达情绪
如果你经常过着自卑、不安或者害怕的生活,如果你疲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果你总是和别人比较,如果你总是宽容别人的过错,却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如果你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总是让自己很为难......我都把朴艺真老师这本《恰如其分的自爱——阿德勒的19堂自我认同课》推荐给你,希望能够帮助你恰如其分地认同自己,接纳自己,治愈心灵的床上,获得足够的勇气,过上自己的想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