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所中学的一名初三男生,只是因为被老师误认为考试作弊(平时的成绩很好),当日放学回家直接从家中的9层楼跳下,当场毙命。是什么力量驱使一名未成年的孩子走上绝路呢?一些学生或因学业压力,或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或因同学间产生的矛盾......甚至于仅仅只是因为一次因生气而发生的争吵,就会选择自杀式逃避,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此之脆弱,家长又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孩子被称之为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上背负着家人和社会的期许,“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轻视学生的社会能力”已是学校教育的通病。成绩要够好是最基本得要求,这在各个学校以成绩的排名来衡量一切,尤其是现在这个追求名校追求学分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只注重局部(智力)的发展,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升级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如同头脑发达四肢萎缩的人一样可怕。人是社会的动物,拥有社会能力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社会能力简单的说就是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中运用技能生存的能力。一名孩子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是弱项的话,TA将来在社会中怎么立足呢?
如今上学的孩子,尤其是升到高年级的孩子,大多将学习放在人生的第一要务。不信你看,在学校里,要是因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生日而请假的话将被老师认为是笑谈,还会为此指责家长的不负责任。这个时候尊老在学习面前成了一句空话。我们都明白当一把椅子只有一条腿的时候,它还会在地上立得稳吗?可孩子只让他们拥有学习这一项的支撑,如若这个支撑出了一点点问题,他们是不是也很难平衡呢?因为社会能力弱,他们的思想很脆弱。从小时候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来自家长,在家长不在身边时出了突发事件,他们首先会选择逃避,甚至是永久的逃避,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选择承担。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是对孩子由内而外的保护,是给他们提供了多个人生支撑的可能。
这套方法开始的阶段,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好习惯要从小培养才会更有效果的)。在孩子1至2岁刚刚学说话的时候,着重教孩子六组重要的词语:
1.是/不
2.和/或者
3.一些/所有
4.之前/之后
5.现在/以后
6.相同/不同
在这些词语的运用过程中,可以教会孩子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件事发生之前怎样,这件事发生之后又怎样?”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空间;“是给小朋友一些玩具呢?还是将所有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共同玩耍呢?”这是用一件简单的事情来拓宽孩子处理问题的视野。这样锻炼下去,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多维度看问题的方法,也就如同注射了疫苗一样。孩子在遇到困难的事情之后就会有多重的选择,不会将自己逼上绝路,做出让很多人惋惜的傻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多教会他们一些理解他人感受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如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难过等等,并且在孩子有相应的行为表现时适时的说出与此对应的词语。比如孩子看到小狗生病了,很伤心,就对孩子说“小狗生病很难受,你看到它生病时难受的这种感觉,就叫伤心。”在现实情景中使孩子深切的理解“伤心”的真切含义。诸如此类的词语都用这样方式告诉孩子,只有当他能深深理解时,才会感知别人的感受,并用明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样孩子的社会能力才会进一步加强。
掌握了简单的词语后,更深一层的词语有:合适/不合适公平/不公平如果……那么可能……或许因为为什么等。教会孩子掌握和理解这些词语有多种方式,比较有效的是看图游戏、识别他人的感受、同孩子讨论感受等。
家长还可借助手偶等第三方来和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家长和孩子约定好,无论大人说出什么孩子就问“为什么”,然后家长说出原因。例如:家长说“明天去公园玩儿。”孩子问“为什么?”家长答“明天天气晴朗,亲近大自然是件很好的事情哦。”还可以同孩子互换,让孩子说出问题,家长来问“为什么”,再由孩子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做这样的游戏,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孩子明白,对生活中的好多事物要多问个“问什么”,然后思考答案,最好是多个答案,从中选出最有效的来。通过这样的锻炼,孩子的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随时观察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适时的同孩子解释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比如在参加他人的葬礼时,告诉孩子死者的亲人这时的感受是伤心难过,使孩子明白参加这种场合应有的感受和表现出来的情绪。
当孩子长大与同学产生矛盾或争执时,家长不要简单的告诉孩子如何去处理,应利用这个机会教会孩子自己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详细的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问孩子和另一方此时的亲身感受;然后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事情处理好了,再问孩子的感受,让他体会到自己将问题处理好后的成就感。
当孩子像认识黄瓜、米饭、牛奶等名词一样的理解了伤心、快乐、喜悦等的情绪用词时,他们也会观察和体会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时,也不是选择逃避和求助家长来解决,而是自己主动的承担和解决,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着能力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家长不断的学习是为了生活的更充实;孩子不断的学习,有时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甚至是为了制止迈向边缘的脚步。
(本文用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