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上过两个学期的京剧选修课,一次在大二,一次在大四。大二的时候刚好香港回归,大四又遇上八十年校庆,所以老师都组织了演出。迎香港回归在小礼堂,庆祝建校八十周年在大礼堂。第一次的选修课跟着老师学习了老生的一段唱,第二次我又学习了武生😄,和一个学弟一起练了把双刀枪。
李国光老师是叶派文武小生,功底扎实,理论丰富。短短的几次理论课程,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京剧的流派、曲牌、历史、表演等等,只是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里只能回忆起来很少一些了。遗憾。
记得一次讲表演,老师说:浑身的戏在脸上,🈵️脸的戏在眼👀上。就是说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根据演绎的人物,故事的情景,給出恰当的表情。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之中要自然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让观众看到活灵活现的故事。
六小龄童先生曾出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有六百度的近视👓,为了练出猴子一样灵动的眼神,他专门跑去看人家打🏓️,静静的站在球台旁边,眼球随着乒乓球的跳动不停转动。在这样艰苦的训练下,才造就了西游记里活灵活现的齐天大圣。
还有一位前辈,为了锻炼眼睛,找来两根小木棍,把自己的上下眼皮支撑住,然后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工作。把训练融入到了生活中,最终才能在舞台上演绎出丰满的角色,成就一代名家。
为了解说眼睛的重要,老师还现场表演了一下,群英会中周瑜在接到禀报,说蒋干来访的时候,作出的表情。首先是睁大双眼,表现出十分意外😯的样子(蒋干怎么会突然来访?),然后右手捋头上右侧的雉鸡翎,眼球向右侧转动,唱: “哈哈”(哦,他一定是来給曹操做说客的),接着左手捋头上左侧的雉鸡翎,眼球向左侧转动,唱:“哈哈”(嗯,我正好趁机除掉蔡瑁、张允),最后眼睛看向前面,双手放开,哈哈大笑(就是这个计策,呵呵,俺周瑜真聪明)。😄多年以后,我还专门找来群英会的电影版,专门看周公瑾炮制蒋干。
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讲:说书的嘴,唱戏的腿。那时候还不明白讲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直到选修课上,李老师讲到舞台上赶路的时候,说演员拿着马鞭儿在台上走一圈,手搭凉棚,说上一句眼前到了某某地,那几千里的路程就走完了;或者孙悟空翻几个跟头,那十万八千里就到了;还有坐船的,拿着浆划两下,马上就到目的地啦。呵呵,真个是恍然大悟的。
李老师还讲了京剧是什么?既是以歌舞演故事者也(直到后来度娘长大了,我才知道这句话出自王国维)。仔细体会一下,每一出戏都是一个故事,群英会,白门楼,借东风,龙凤呈祥,这些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武松打虎,三打祝家住,野猪林,这些又是水浒传里的故事,等等。若是没有故事,演员们也无从塑造形象,有了演员们的表演,则让故事传播的更加广泛,相得益彰。
大四那年的选修课上,有几个学弟坚持要学旦角,唱青衣😓。老师只好教了一段梁祝,十八相送里的一段对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几个学弟还是开不了口,最后演出的时候就改成双黄了,同学们在台前表演,老师在幕后配音。还好观众不多,来看演出的还都是自己班上的同学……
记得李老师还教过杨宗保巡营,罗成叫关两段唱。都是经典的小生唱段,西皮原板。教的时候,老师一句一句的讲解,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应该有什么眼神,人物当时的状态怎么样,表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真真的体会到了口传心授。虽然我们算不得老师的入门弟子,但是老师依然教的十分仔细,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拉下,在讲解唱词的过程中,还会不时穿插一些演出时候的小故事,使得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也体会到了传承的不易,没有讲解,弟子们很难体会到老师傅们表演的初衷,若是师傅🈶️丁点儿的保留,徒弟们也学不来师傅的风采,更加谈不上开拓创新了。正是有一代代的传承,才让京剧艺术一步步走向巅峰。
李老师讲过一个行话:搂叶子。就是通过学习其他表演艺术形式好的东西,把它拿到京剧舞台上来表演。也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内容,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传承重任。
二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李老师是否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怀念当年的求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