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这个神秘的故事被认为很有哲理性,或许吧。
但其实这是中亚印度古代文学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所谓的“故事套故事”。印度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共计十万诗节,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原版共有六册,一千多页。
这两部经典文学都是这种“从前有座山……”的讲故事方法,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小故事中甚至又会包含小故事,由此绵延不绝。这也是《一千零一夜》王后能一夜连着一夜讲故事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连载故事是没有尽头的。
在《一千零一夜》的开篇,就已经体现出了这种叙事特点。就是在国王发疯,滥杀无辜女子之际,宰相的女儿决定舍生取义,只身赴地狱之时。
宰相为了劝诫女儿,讲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有个能听懂兽言鸟语的富有商人在村里养了很多牲畜。
一天,商人听到家里的黄牛向驴子抱怨说为什么驴子可以轻轻松松地躺着睡觉,吃的也是干净的草料,偶尔出去驮主人出去一趟也是早早地就回来了,而自己却要在田里没日没夜地干活。
驴子听了,给黄牛支招,要黄牛装病,见了食物草草地吃几口就不再碰,没事儿就躺在地上,做出病恹恹的样子。
黄牛试了驴子的计策,果然有用,它也过上了驴子之前过的生活,虽然吃得少,但也不那么幸苦了。
但驴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它要代替黄牛出去耕地,每天累死累活,脖子都被磨出血了。黄牛见此情形,连连感谢驴子的大义。
其实驴子内心叫苦连连,悔不当初。然后它又对黄牛说了一番建议,这些话自然又被商人听去了。
驴子声称自己听主人说,黄牛老了不中用了,要把黄牛拖去集市上杀了卖了。然后驴子建议黄牛要重新开始好好吃饭,用心耕田。
黄牛吓得面色惨白,果然依驴子所言行事。
第二天,黄牛见了商人,表现出活力四射的样子,摇头摆尾,甩蹄蹬腿。商人对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心知肚明,不由得哈哈大笑。
商人的妻子不解,问商人因何发笑。商人不能透露自己能听懂兽语这个秘密,便神神秘秘地称这是天机,不可泄漏,否则自己会命丧黄泉的。
妻子哪里肯信他这种解释?执意要他解释为什么。
商人无可奈何,只得答应。拟好遗嘱,邀请家里的亲戚朋友们汇聚一堂,做了见证。准备说出秘密之后,就慷慨赴死。
临了,又觉得心有戚戚。便托词出门小解,做个准备。
出门来又听见家里的狗和公鸡在聊天儿。
狗对公鸡说自己的主人就要死了,公鸡大骂主人窝囊,它自己有40只母鸡,但它把它们管得服服帖帖的,没有任何一只母鸡有怨言,而主人只有一个妻子,却被逼到这种程度。
公鸡认为主人应该采一把桑树条,把女主人关起来打一顿。
商人听了,茅塞顿开。依公鸡所言,把妻子骗到屋里打了一顿。妻子连连求饶,称再也不敢逼迫商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然后,夫妻二人携手出屋,和好如初。众亲友大感欣慰,大家沉浸在幸福欢乐的氛围之中……
故事讲完,女儿不明所以。
宰相解释道:“我是怕国王会像商人对待妻子那样对待你呀!”
可见,这个故事90%内容的意义都不大,但是它又包含着一些影响后文的关键信息。讲故事的人一般会保留每一个细枝末节,但写故事的人若将这些细枝末节保留下来,就会显得文章很冗长。
所以,“说重点!”,实在是一种高阶的表达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