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共创读书会读书打卡
起:黄俊华导师《人生关键词》之“爱与喜欢”篇
金句:爱是基于对方的需求,喜欢是基于自己的标准。
承:引发感悟
我们可以通过甲骨文的角度来理解爱与喜欢。
爱的甲骨文,最开始源自古人的契约关系。中国早期的契约形态是结绳和书契,结绳是一对打着绳结的绳子。
总体看,爱的基本字形结构,左边是卩,右边是㔿,两个符号就代表一对结绳契约。
左边的卩代表借方,右边的㔿代表被借方(保佑的佑也来自于此)。中间是还有口、心、皀。口代表语言,心代表心理活动,皀代表共识。
爱,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被借方把资产给予借方,过程中有语言交流,被借方心甘情愿,借方心存感恩,皀是代表不存在收取利息的借,双方的付出与接收是基于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包含着诚信、理解、尊敬、感恩图报等等。
这种契约中的双方是完全自由、自愿和对等的。当右方通过借出资产而对左方表达佑助之爱时,借方也会对右方滋生尊敬和感恩之爱。
因此,“爱”所指的就是契约双方之间的关系和状态,是契约之爱、结绳之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遇到困难,互相之间的帮扶,就是这样的一种契约之爱。
这样的爱,付出者是基于接受者的需要,内心也是有喜的情感的,而对于接受者会心存感激,也会想着要回报。
我们也可以理解,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甲古文里的爱在演变过程中,有包含甲骨文的喜字,喜就是一种愉悦、快乐的情绪。
因此,关于爱和喜欢的区别。总的来说,爱是需要给予和付出的,给与的过程是包含喜的情绪。而喜欢是一种从事某项活动所引发的愉悦情绪,是一种内心活动。
爱是能量向外的,是由己及彼的,这种能量也会回流。所以孟子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荀子也说说:“仁,爱也”。
当一个人说,他爱你的时候,意味着他愿意为你的需要而付出。
但是当他说他喜欢你的时候,意味着你的某些部分引发了他内心的愉悦美好感觉。
一切是无常的,爱和喜欢也都会改变。
只不过爱因为有隐形的“契约”存在,所以“契约”时间的长短决定着爱的维续。
由此也可以理解——爱情是包含“契约”的情感关系。
喜欢则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改变,因为触发喜欢的条件一个存在于内在的评判标准,一个存在于外部条件,一旦外部条件或内在评判标准发生改变,喜欢的情感就会发生改变。
在许多的关系中,爱是不够的,因为爱是包含喜(心甘情愿)的,没有喜的爱那就只是一种责任和背负,是缺乏耐心和好奇心的,因为真正的爱是基于对方真正的需要,而心甘情愿的付出。
爱是包含智慧的,因为对方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如何付出,这都是有关爱的智慧。
转:联系自己
我喜欢把自认为有价值的正能量的讯息分享给身边的有缘人,但是在分享的过程中发现,有时我只管自己分享,而没有顾及别人是否需要。
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你发给我的那些信息太多了,我看不过来,我没怎么看。
还有一个朋友,我经常会发一些消息给他,甚至和他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但是朋友好几次都视若无睹,选择忽视。
还有一次,我在公司里提了一个建议,但没想到这个提议却给大家带去了困扰,也让我感到受挫。
有一次,回家看到妻子整理房间摆放的家具不够科学,我没有事先和她打招呼,就动手调整了屋子里的摆设,她知道后,感到生气,因为我没有事先告诉她,她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
透由“爱与喜欢”的启发,我深深地看到自己是一个不懂爱的人,我的眼里只有我和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自己和事情,但是我没有把他人真正地放在心上,不懂身边人真正的需要。
我看见自己的自以为是,看见自己的固执、狭隘和偏见。
合:修自己
在萨提亚中,我的这种模式这属于超理智型的沟通模式,所以我的成长方向需要多去关注人。
当要付出、分享、给予他人的时候,我要先问自己:这个东西对对方真的有价值吗?对方真的需要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些情况下,我还要征询对方的意见。也需要问自己;我如何说、如何给、如何付出,才能让对方真正收到?
一日三省:每天写日记复盘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今天在与人互动中,有觉察和照顾到他人真正的需要吗?
我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有利于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