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城市逐步由沿江带状发展转向环湾面海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心片区、台商投资区和晋江、北峰、城东、东海、江南等多核式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伴随着泉厦漳都市群的快速发展,过境泉州的交通流上升态势不减,泉州自身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加之地处背山、面海、环湾的咽喉地带,使得城市本身总体出行需求与交通承载能力矛盾不断加剧,中心区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交通运行效率和市民出行便利受到影响。如何通过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疏堵治乱,促进交通秩序与交通服务相匹配,是亟需城市管理者研究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现状及问题
其一,警力少任务重。据泉州交警部门统计,2018年底,全市各类机动车保有量为250.33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77.53万人,两项均占全省1/4左右,且正以平均每月2万辆机动车、2.5万名驾驶员的速度快速增长。泉州的公路通车公里数17696公里,也是全省最长。然而,泉州交警的警力却仅占全省1/7,有限的警力与繁重的交通管理任务不相匹配。
其二,交通运行现状。受市民下班回家、返城过节、娱乐休闲等交通流叠加的影响,城区的拥堵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及节假日出行时段。一是过境交通与市区交通相互干扰,每逢晚高峰与过境车流叠加造成交通拥堵。如:坪山路(津淮街至江滨北路段)和东湖街每逢周五晚高峰严重拥堵。二是数量有限的跨江通道,且受通道两侧疏散道路通行能力制约,跨江通道的交通负荷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高峰期后渚大桥瓶颈交通压力大,温陵路、刺桐路、笋江路承担大量跨江进出城交通量而出现延误。三是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公交路权未保障且功能层次不清、换乘接驳衔接不便等原因导致出行可靠性差,迫使市民放弃公交出行,从而加重道路负担。如:泉州动车站换乘至晋江和石狮的公交线仅K901路,线路绕行且冗长达82站,全程近4个小时,功能定位和站点设置极不合理。四是综合商业体由于布局的引导和市场的聚集效应成为交通拥堵的多发地段,如宝洲街万达商业路段和泉州商城、九一街等区段通行拥堵。
其三,静态交通现状。一是停车困惑挤占道路资源,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老城区停车配建不足,车辆乱停行为时有发生,且因寻找停车泊位延误而浪费道路使用效率,变相造成堵车。二是城区公共停车场(库)的泊位数量有限,缓解邻近景区、酒店、商贸网点等“停车难”作用不足,即使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停车难的现象仍显著存在,如美食街区域;三是停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车库价格等原因,小区业主更愿意把车停放在免费的道路两侧。四是停车秩序仍较为混乱。公共停车资源被附近商家或个体经营户恶意侵占,车辆违章停车现象仍屡禁不止。如:天后路南菜市场路段占道经营乱象反复回潮;鲤城区义全街幸福街路段有电商批发市场,入夜后大量车辆停在路面载卸货物,部分电商营运车辆长期违规停放等乱象严重。
其四,慢行交通现状。慢行出行品质差、分担率不高。立体过街设施、慢行专用道等考虑不足,如跨大坪路及坪山路前往山线绿道,行人往返只能见缝插针地通过斑马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古城发展对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受闽南夏季时间长、暴晒、多雨等因素的影响,步行、骑行的舒适性差。
其五,智慧交通现状。一是智能统筹路网通行能力作用不突出,实时交通信息发布平台架构尚待完善。二是缺乏实时的交通数据支撑,未能运用大数据分析交通流特性并并定制预案。如针对教育、旅游及气候等各种强规律出行特征未评定并设定管控预案。三是信号控制系统受其他交通参与者干扰严重,如行人、非机动车占道抢行、闯红灯等导致机动车通行效率低下。如东街至西街、九一街至庄府巷、津淮街至涂门街到新门街、义全街至泉秀街等机非混行路段,交通行为干扰信号联控现象普遍。四是联网不联控,目前仅刺桐路、东海大街等个别主线道路实现线性绿波控制,仍无法实现面状的联网联控。
其六,瞬时交通现状。未合理配置旅游公交专线或快线,引发节假日出行拥堵。近年来,小长假旅游热度逐年上升,民俗文化游、城市周边游、乡村游、短途自驾游受到市民青睐,如西街、大坪山公园、五店市传统街区、马甲仙公山景区、海丝野生动物园、台商区亚洲艺术公园等景区热点线路经常出现交通滞留。
二、交通治理提升建议
1、以科技换警力,通过智能化管理释放交通活力。首先,打造一支交通动态监管和治理专业团队,牵头开展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推进可视化精准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从多维度交通感知、全景式路面监控、自适应信号控制、扁平化指挥调度四个方面搭建功能。再次,将非现场执法释放的警力,转化为快速反应队伍,用于处置突发拥堵事件和非机动车整治。同时,加强财政保障,将每年交通罚没资金明确回拨固定比例用于用于智慧平台的建设、技术人才的引进和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恶劣天气下进行道路排涝、管线抢修、路面清理的各部门联合调度机制,发挥平台应急联动效果。
2、加快构建外联内畅交通路网格局,注重道路网络的整体提升。一是缓解组团间跨江交通瓶颈,持续推进跨江通道建设,加大力度推进东海通道、百崎通道和金屿通道的建设。二是打造合理的级配路网,通过系统建设与快速路等级相匹配的疏解干道和后背支路,实现路网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三是加快旧城道路的功能完善,消除古城断头路和卡脖子路段,根据与出租车协会的座谈,仍有湖美酒店东支路、美桐街至刺桐路、领秀南路并南延伸至雅园路、津淮街至通港西街等道路未打通。四是研究老城区道路微循环方案并完善路段慢行断面改造,如南俊路-广灵路采用单行道并通过横断面改造,提供舒适、安全的慢行环境。
3、下决心推进公交优先,提升公交吸引力。梳理优化公交线网,切合实际划分快线、普线、支线和微公交的功能定位和线路,提升公交在运行速度和服务品质上的竞争力。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分析整合教育、行政和假日旅游公交资源,如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常规线路与洛江旅游专线、台商区旅游专线统一调配。二是新增组团间公交快线。在核心区与江南、晋江、石狮、洛江之间新开通组团间公交快线,实施大站快车模式,分担后诸大桥、洛阳桥等瓶颈通道的私家车出行压力,同时建议在台商、洛江适度推广微型公交接驳,吸引小汽车转乘公交。三是推进常规公交线网及专用道的优化与整合,四是选取强规律出行特征显著的瓶颈通道,研究论证潮汐车道或潮汐公交专用道的适用性。五是优先考虑换乘过街设施的建设。
4、停车治理先疏后堵,先建后清。一是推进停车场建设。精准把握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的政策,适度结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利好,选取闲置建筑和边角地荒地,研究推进立体停车场(库)建设。二是耐心打造样板街道。规范路面停车泊位和自动化停车收费,同步加大执法惩戒违停力度,逐年提升价格杠杆作用,逐步清理路面车位。三是按轻重缓解挖掘进城停车换乘资源。如研究泉州二院节点停车摆渡方案,文化宫增设立体停车场或改造地下停车场,探索九一路益华商厦、百脑汇配建停车场统一布局调控措施,导航信息引导入城车辆至大洋百货停车场进行停车换乘。
5、完善慢行系统建设,转变组团内部通勤方式。结合内沟河两侧通道建设,改造完善津淮街-涂门街、东湖街-东街、中山路、刺桐路等慢行串接横断面,形成中心组团慢行廊道系统,为步行和骑行提供良好的路权保障,提升其组团内出行分担率。同时,加快布局建设立体过街设施,如在江滨北路、江滨南路主要节点合理增设过街天桥,以消除晋江两岸景观休闲过街需求与滨江道路大体量机动车流的平面冲突;还有,视建设条件在东海泰禾广场、刺桐路-田淮渠节点、千亿商城、森林公园等人车干预较大节点,增设立体过街设施。
6、精细化管理,整治优化交通组织。一是制定全网信号灯配时方案,实施全区域联网以实现路网资源可协调,研究增设温陵路、田安路、丰泽街、东湖街等干线道路平峰时段绿波带。二是合理制定疏导接送车辆的瞬时交通组织专项方案,江滨北路鲤城实验小学和七中分校段、田淮街慢学园附近、通港街实验中学滨江校区段。三是持续开展电动车专项整治,规范电动车停车区域,严查乱停乱放现象,研究制定电动车法规,从上牌、处罚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四是动态开展堵点黑点专项整治,江滨南路与望江路和妈祖宫畸形岔口堵点等长期整治效果不明显的节点,列入近期综合整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