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讲授、互动、参与者共创)+协作者的工具箱+实践+自由交流
1.H让大家分成三组,每组表演一种教育方式。(戏剧教学)
我所在的组是表演互动式。过程不赘述,每组表演之后大家一起总结了三种教育模式的特点,然后再分组讨论了三种模式优劣势及试用场景。总结的知识要点都在下面这张图里了。
谈谈感受和印象深刻的一个点吧。
●体验式学习好在哪里:参与其中可以发现更多(比讲授式给参与者的收获多N多倍),感触更直观,不枯燥有乐趣。
●我们组表演时,有个计划外的情况出现(大家对于讨论的一个环保问题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方意见比较鲜明),H没有引导或打断而是顺势而为让TA继续发生。事后H说一是这个情况本也是后面要讨论的,二是她观察到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现场的能量很高就顺势而为了。这也说明了协作者这份角色的特质之一:观察现场,顺势而为。
2. 协作者的工具箱
下午,H发给大家便贴纸、大白纸和彩笔,让4个家庭组分别讨论这一天半以来工作坊都用到了哪些工具。然后又让大家把工具做分类,画在大白纸上做分享,最后她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工具分类(H作为协作者只是分享自己的观点,而非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正确。因此H 先让各组讨论分类方式,最后拿出自己的分类方式时说只是分享自己的视角而非最终宣布正确答案)
3.实践
接下来,大家分成若干组。每人分别做一次15分钟的协作实践。过程不多言,分享印象深刻的一个点: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善导协作者/助教在,负责计时和外部视角反馈。每个人协作结束后,助教会依次这样做反馈,同样的问题也会同时给到其他参与者(后来才知道这个叫反馈三明治):
●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非暴力沟通第一步:关注感受)
●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先找亮点肯定自己)
●觉得下次再做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D3:体验式学习圈+协作者如何带出整全思考+双人实践
第三天上午:体验式学习圈+协作者如何带出整全思考
(1)画“好漂亮”
H让每个人拿出带在身边的最珍视的一件东西,放在中间叫做“好漂亮”的方巾上,摆成下图的样子。大家围成一圈画“好漂亮”。画完之后轮流传阅。
(2)传阅完一轮,H问了下面的问题
●从画中我们都发现了什么?
●“画画”对协作者的启发
(3)概括理论
家庭组讨论,协作者如何做帮助参与者获得整全思考?
我写几个aha时刻(就是脑子里bingo了一下的时刻):
●通过工具(便利贴让everyone写下思考与视角)让大家有机会梳理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和彼此看到
●共情很重要
●围成圈,让参与者彼此看到
●协作者面临“攻击”时,觉知“攻击”是因为有需求没有被看到,不要把攻击理解为攻击个人化
●对于声音比较小/表达不是很清晰的参与者的观点,对着所有参与者复述Ta的观点,帮助所有人看到Ta的表达
●协作者抛出一个问题,没有人回应。原因可能是大家还需要时间思考,或者是问题有点难
(4)应用
每个人自己思考并写下来:整个环节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自己作为协作者未来希望提升哪些内容?
]1. 解构“用体验式学习圈的模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圈’”,家庭组讨论然后画大白纸
过程不赘述。我想分享的观察是,经过两天半的时间大家的画越画越好了。最开始基本上都是文字表达,后来慢慢地大家的思考和观点都逐渐改为用图画来表达。创作图画的过程是很愉悦的享受,落笔之前要对想表达的观点有系统认识以及布局思考,所以画画的方式表达观点其实是很整合的一种方式,后来也得知视觉共创本身也是引发参与者融入和思考的一种工具。
第三天下午:两人一组来实践协作技术+体验式学习圈
我和李迪一组,协作的主题是围绕非暴力沟通来设计的,是“你印象最深的一句伤人的话”。李迪是非暴力沟通培训师,我对NVC(非暴力沟通)也有粗浅的了解和比较大的兴趣,协作分工以李迪带领为主,我做开场以及板书。
我们准备了一张大白纸的板书,用25分钟的时间,面向10来个伙伴开展这次协作。
我对这次协作中的自己有点信心不足,因为我对NVC的认识仅仅在最浅的层面,知识储备不足,而且一直对公开讲话有些抗拒,人一多我说话就会大脑空白。
我跟李迪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李迪说没关系没问题的。
轮到我们了,我来开场,当我面对10多双眼睛时,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
我决定直接跟大家表达我当前的情绪状态,就说“这是我第一次做NVC主题的协作,我经验不足担心自己没法做好,所以此时我感到很紧张,如果可以和大家有鼓励的眼神接触,可以帮助我平静下来。”在我说这段话时,我放慢语速,尝试环视围成一圈的每一位伙伴的眼睛。收到的目光都是柔和而温暖的,这让我感到放松了一些。
不过因为这个开场语之前没和李迪沟通过,他听我这样说以为我不按照原定环节做,担心后面发展不受控制,然后就把话头抢过去了。。。我略微尴尬地愣住一旁,嗯好的我就开始写板书吧。后面的协作在李迪的带领下做的比较顺利。
这次实践给我了很多启发,一是两个协作者在协作之前的充分沟通、对角色分工的共识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容易在过程中卡壳。二是协作者对于工作坊的内容尽量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容易建立信心。再有就是协作者在过程中应该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一边,如果协作者有情绪,会直接反应在工作坊的实际情况上,应该觉知协作者应有水一样的特质,放下放空自己才能看到多元视角,才能接纳包容不同的声音和情况。
第三天晚上:助教杨金带了一个关于权力关系的工作坊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权力关系”这个概念,也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兴清退外来人口事件等社会现象、第一次从这个角度来看公益的价值与核心精神、第一次与NGO小伙伴开放自在地探讨资助型基金会与NGO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次补课式的公益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