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说是分两步,一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二是粗浅的阅读,然后还有阅读速度的问题。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可以: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或副标题)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书籍种类和作者)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
粗浅的阅读:头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先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
阅读的速度:不要用同一种速度来读完一本书。忍不住逗留和往回看的时候可以用手指着看。
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做笔记(笔记就是与作者的对话)
书上提到了可以在文字下划线等,就懒得记了,但是这仨方法我好像得记一记,论文应该可以这么看叭?
1.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2.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3.空白处做笔记——记下书上所有论点的发展顺序。
这里提到了三种笔记方法:
结构笔记(应该就是说全书的大纲叭?自己要按自己的理解分一下。)
概念笔记(书上讲是找作者观点,这里读的越深越广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己的观点。主题阅读的时候笔记也应该是概念性的)
辨证笔记(这个通常不是一本书,要把不同的书相关的陈述与疑问列出来,所以就像是一场针对讨论情景的笔记——这场讨论是许多作者共同参与的,虽然他们可能没意识到)
培养阅读习惯(这里就讲说要分开练习这些技巧,然后在一遍遍熟悉后这些阅读技巧就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连贯的。
到这里开始是书的第二篇了(6-12章),讲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讲书要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开始浮躁了,有点看不进去,这么麻烦直接看不行嘛?但是我一想着它偶尔跳出来的几个规则方法什么的好像又挺试用?算了,还是继续看一看吧,只是后面看的越来越快了...
第七八章看的也很快,到第九章开始有慢下来一点点,但是那些例子什么的都几乎没咋看,就暂时看到这里,下次再看吧。
前天去打新冠第三针了,左胳膊现在都是肿的,去了校医院说是再观察观察,诶好的吧那我就继续观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