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事实】
见到大跨界阅读局小伙伴的困难,因为有很多名词已超纲,每个字都认识但整句的意思却似懂非懂;
【主观感受】
这样的苦恼也经常有,一句话里面多出些模糊定义,基本就需要靠搜索补充,特别影响阅读体验,但也算阅读的隐性收获;
【反思、启发、收获】
这是阅读依据的背景知识不足,导致阅读不顺畅句意不明,书写者觉得是常识性信息,却是初读者的知识空白。可见不管阅读什么读物,背景知识十分重要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在学习和阅读时,整理好背景知识,补充基本名词定义,把阅读线索做成笔记会更方便阅读;
2、为了整体阅读效果,看更多杂类书籍也会增加背景知识,阅读不要挑食;
【客观事实】
通过阅读,学习如何学习,读到大脑遗忘的观点十分受益(大脑通过遗忘来进行垃圾信息过滤,只有加强调用才会记得牢固);
【主观感受】
恍然大悟的点头,认为“学习”太简单而以为自己懂;
【反思、启发、收获】
1、道理通俗也挺简单,但人在事中就总会用错误认知来做判断,觉得记性不好、学习痛苦,其实是没能意识到正常的学习过程
2、大脑除了储存记忆功能外,还有一个提取记忆的功能,这两部分是分开工作,我们会误以为大脑只会储存,而误会学习的过程;
3、幸运的是,提取记忆的功能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加强,学习的步骤要符合这个过程;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学习和阅读一定要增加重复率;
2、学习5R笔记,有思考加工的提炼,再配合阶段回顾,增加知识调用频率加强学习;
3、明白学习的正常过程,提醒自己用平常心看待过程里的记不住和重复的必要性;
【客观事实】
本想修改自我检视的模板,但看到“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没能提炼到更直接可执行步骤,甚至有些内容还是在之前的“收获、总结”层面;
【主观感受】
虽然出现问题,但只要解决就又能前进一步,有改进空间都很开心,处理问题时总会很兴奋;
【反思、启发、收获】
1、纵观个人日志和交易日志,最后的“收获”都记录了很多,但总觉得改进不够及时;
2、其实这与自己使用“恶魔库体系”解决问题有关,每次只解决最大最突出的恶魔(问题),当同时出现很多小问题时则只记录,做排后处理;
3、是两套纠正体系的区别,一套是每次只解决最突出大恶魔,一套是每次的反馈收获都要解决、改进;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仍维持使用很久的“恶魔库体系”,保持独立运作;
2、同时尝试,把每次反馈都提炼出“下一步改进”,持续直到自然办法的涌现;
3、“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要求简短、直接;
【客观事实】
看到衡水中学高中生三年做过的试卷,叠起来超过2个身高;
【主观感受】
这就是强者的世界?十分惊叹,获得的成就肯定有相匹配的付出,意想不到的付出;
【反思、启发、收获】
1、反思有时我们尝试的次数和强度远远不够,但却会在半路怀疑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因为以为自己付出“足够”,却迟迟不见效果;
2、没能亲身经历过完整的“成长、成功”,让人在半路上迷茫,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矛盾?
3、我们“太聪明”总向付出要结果,那些“真聪明”的却只管付出、只耕耘当下,区别挺讽刺;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提醒自己,付出努力、练习足够多才有反馈意义;
2、盯住PDCA,用好复盘系统,过程中聚焦当下,耐心点不要急躁;
3、记住“没有结果,只是还没到最后”;
【客观事实】
修改PDCA的个人版时,结合ORID模型与交易日志,精简出“记录、反思、提炼”的复盘模型,比以前思路更清晰;
【主观感受】
想起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不就是涌现吗?收获的快乐!没想到要几千天才出现新迭代……
【反思、启发、收获】
1、对比之前,很多日志总结都是“记录、反思”形式,提炼出的改进会混杂在反思部分,导致经验转换率低;
2、按三段式的递进,最重要的“提炼”部分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原则/规则”雏形;
3、ORID是特别版的三段式,只不过把“主观感受”单做一部分对待,暂时没明白这部分的突出意义;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各种日志全更换为“记录、反思、提炼”三步骤模板;
2、日检视仍保持ORID记录,“主观感受”继续等待涌现;
【客观事实】
交流学习方法,有些人以为通过反复看书和做题练习就是努力学习;
【主观感受】
体会人们因害怕痛苦,所以选择简单轻松的方式,想通过反复检查短板来提高,自己偶尔也会对号入座……
【反思、启发、收获】
1、轻松的方式没有跳出舒适区,这样的成长见效慢也效果甚微;
2、反复进行知识的提取与输出,过程虽然痛苦,却会让遗忘损耗更少;
3、主动回忆、检索练习,甚至分享教授都能巩固所学,这比重读课本或笔记好得多;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在阅读和学习上实施主动回忆及检索练习;
2、阅读笔记和学习日志,要求当日完成,并且周末回顾;
3、把检索流程写入日程清单;
【客观事实】
对比学习、阅读和目前的体育锻炼,验证并再次确定离开舒适圈带有“痛苦式”体验的成长路径;
【主观感受】
1、这个认知的确立,让自己不会再害怕过程里的“麻烦”和“痛苦”,偷懒和避苦一直是天性;
2、已经开始有了些受虐倾向,用“痛苦 = 成长”的公式来快乐;
【反思、启发、收获】
1、回顾所有的学习和锻炼,不搞些麻烦和痛苦过程,不流些血和汗,往往难获得较大收获,所以会更认可和确定“离开舒适圈”;
2、也用过往的体验验证,往往过程太舒服,收效都一般,但直接超出学习圈却又带来过大负担;
3、一句简单的“离开舒适区,扩展学习区”都需要这么久的体悟才“懂得”,那些点评一本书完全可以写成一张纸的人,要么是真蠢、要么是真的大道至简高手,我做个脚踏实地的老实人比较合适;
【改进决策、下一步行动】
1、保持正念,主动意识“痛苦”和“不舒适”恰恰是离开舒适区的“成长”;
2、检视选择过于舒服的方式,增加难度的路径收益会更大;
3、不要冲出舒适圈太远,保持在学习圈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