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小学教的二十节气歌中吟唱的,和九九乘法表一样铭记于我心。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分不清五谷的我却非常喜欢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图有中国古典之美。中国古诗里有非常多与节气相关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南方几乎每个节日都和吃有关。24节气几乎可以意味着24道不同的菜或是小点心。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和冬至在我们家是最大的两个节日。清明要返回祖墓所在的小镇子祭拜祖先、亡人。我最喜欢冬至,可能和北方人包饺子的团圆情结一样。冬至大如年,记得小时候,小孩缠着大人苦苦哀求允许自己亲手包糯米饺和糯米丸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热乎乎的米饺。冬至来了,感觉一年有了一个终止,有了一个开始。因为这个夜最长的日子过去,就是昼不断加长的半年的开始。心里总觉得冬至来了,年也不远。
制作米饺的萝卜和荷叶通常是节前四五天就选好了。买齐了花生、芝麻、红糖、猪油、葱等所有配料。刨萝卜、推成萝卜丝、用纱布包好,拧干萝卜水分。将猪油和切好的葱一起加热,香气四溢的葱油备好后,将红糖化入油中,倒入萝卜丝焖炒,快起锅前撒入碾碎的熟芝麻和花生。放上一两天后,到了冬至那天。用糯米粉和水调好比例,用力揉出糯米团。将糯米团分成小份,揉捏成饺子皮的形状,将料包入皮中,封口捏成饺子形状。成型是个大厚皮的大饺子,像大元宝那样的体积。
喜欢蒸的,用按米饺大小剪好的荷叶做底,将饺子放在上面蒸,荷叶的香气融入米饺。喜欢喝汤的,就把米饺放入水中煮,最后糯米的味道也会融在汤里。但是要注意如果是家中小孩的作品,一般不要选择水煮。水煮对饺子要求高,我们小孩子捏的不紧或本来制作中就有破皮的,一遇到水煮很快就爆开了,这时候就会听到奶奶大骂我们,让我们住手,别再糟蹋饺子了。我们为了能多制作几个米饺也是很拼命地打游击,最后奶奶说谁做的谁吃,你们做的太糟了,别人实在吃不了,只能自己承受。我们满口答应,但是真到了装碗吃的时候,大家都很自觉地选奶奶做的。因为自己做的很可能已经不成形了。
所以想来,冬至是最欢喜的节日,是现在每每冬日想家最容易回忆起的画面。小时候的我们记不住什么节气,但是会知道这是吃春饼、春卷、青团、糯米饭、羊肉、八宝粥……的日子,是放学回家更有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