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听说余华老师历经八年,又有新书出版,忍了好久,最后还是没忍住,于是前天在网上买了他的《文城》。
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工作之余,照顾完老人,夜深人静时,静静地读,至今尚未读完。自己读余华的书,喜欢静下心,一点点地品味。
一本书读完,往往画的到处都是。
就已经读的一部分来看,余华还是余华,无可替代的余华。
书中细节的描述,一读就是他的味道。如描写主人翁林福祥最初给人的印象:“一个身上披戴着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
描写他背的包裹大:“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形容主人翁林福祥,吃苦耐劳,与佃农一起下地;为了学习与其父亲一样的酷好木工技术,与各种木工工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且聪慧,读书写作勤奋好学。
这样一位品学兼优,几技傍身的大好青年,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正常逻辑,是不是该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子,成家立业,过上稳定、安详、其乐融融的生活。
可惜阴差阳错,因为媒婆的过度小心,错过一段大好姻缘。也许只是为了等待小美,林福祥一辈子挂念的女子,自己女儿林百家的亲生母亲。
谁知与小美的姻缘如此短暂,女儿刚刚会昂头,小美就抛下他们夫女二人,再无音讯。为了这个刻入林福祥心中的女人,他抛家舍业,变卖家产,抵押土地,远赴小强(小美的丈夫)口中的文城,去寻找抛家弃女的小美。从此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真可谓,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为了小强口中曾经的故乡“文城”(实际溪镇),林福祥不惜爬山涉水,历经风雪,跨越河流,在自认为是文城的溪镇,扎根,另起炉灶。用自己的手艺,与陈永良建起一个木器社。
林福祥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善于经商的头脑,加上前期所带来的银票,在溪镇万亩荡陆续购得一千三百多亩田地。可谓富甲一方,除了顾益民以外,没人能匹敌他的财富。
整部书,情节连续,跌宕起伏。
从林福祥的童年,母亲与少年林福祥,青年寻求姻缘的林福祥,林福祥与小美,中年林福祥,林福祥与女儿林百家,林福祥与陈永良,林百家与陈永良儿子陈耀武,林百家与顾家姐妹,顾家四兄弟,颇有大局观的顾益民,还有林福祥的管家田大。特别是残暴堪比日本人的土匪张一斧,杀死去赎顾益民的林福祥,后有被为林福祥报仇的陈永良所杀。
一环扣一环。
少年丧父的林福祥,奔波在寻找文城路上的林福祥,在溪镇奋斗的林福祥,为了女儿保护送她到上海读书、与陈永良不得不分家的林福祥,为了小美失却男人欲望的林福祥,内心沉默无限挣扎的林福祥。
余华细腻的文笔,在一幕幕地为读者刻画了众多典型的画面。人物形象个个丰满。不愧为力作。
喜欢读余华的书,因为他细致入微的描绘。
喜欢读他的书,好像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令人想哭又想笑,读后掩面沉思,不禁为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唏嘘,身逢乱世,土匪横行,生灵涂炭,人民难以安身立命。
特别是写被土匪割掉耳朵的那些溪镇人时,左耳被割的人,走路往右歪,右耳被割的人,走路往左歪。看到这些,好像自己也跟着歪,令人好笑,可心又在流血。
混乱的社会,需要有大局观的人,顾益民就是一位有气度和眼光的民间领导者,也是位有实力,有财力,有号召力,有长远眼光的人。
组织成立对抗土匪的民团。
为保护镇民,不惜花重金善待北洋军阀军。
给他们找窑子,提供酒楼、冬季御寒服装,直到把他们哄走。
及早读《申报》的顾益民,很有眼光地将女儿送入上海专门女子学院学习,并不到声色地让林福祥也把女儿林百家送入学校。
可谓不简单的一位民国人士,可惜受尽土匪残忍的戕害,多亏陈永良搭救,捡回大伤元气不成人形的余命,为此搭上了赎他的林福祥的宝贵生命。
读文城,就是在读一部小型的民国城镇史,一代人的奋斗、发家、败落、没落、在历史大潮中的跌宕起伏史。一代民国时期人民的苦难史。
一个人的奋斗史,追求史,爱情史。为了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颠簸一生,终于客死他乡。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的大潮,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