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古老节日,据记载,它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人们庆祝春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人文与自然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份,如今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最盼着的就是除夕之夜,与家人的团聚。心中怀揣着那份浓浓的乡愁,不论身在何处,不论道路如何拥挤,都会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春节,带给人们的是那份归家的巨大凝聚力。有了这个节日,飘泊在外的人,一年到头便有了归宿感,有了奔头。
如今虽然引进很多洋节日,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从来没有衰减。年前,看着火车站排着长长队伍的人流,飞机码头上川流不息的人们,一个个赶着回家,行色匆匆的脚步,就会明白,年味在人们心中并未变淡。人们常说年味变淡了,主要是从物质方面而言。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再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大家对物质的期待自然不再那么强烈。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人对过年的消费观念已变得日趋理性,不再疯狂的囤积物品。人们更多的是提倡环保意识、健康意识、极简意识,反对铺张浪费。
今年,我们家的春节,较往年也有了很大改变,实行从简原则,不再大包大揽的采购物品。
除夕一这天,我们已计划好准备到妹妹家团聚。父母不在,春节也就只剩下我们几姊妹的春节。
清晨起来,想着年前物业给每家发的春联与福贴,便从袋子里拿了出来。按风俗,家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能帖对联。算算时间今年可以贴门联了,于是找来浆糊,在门框上贴好了春联,让“福”字也静静地躺在了门上。又在阳台上挂了两个手工装饰的精巧灯笼,白色的墙面挂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这算是三年后给家里增添了一些节日气息。等把这些东西捣鼓完后,便去了妹妹家。
一到她们家,大人小孩欢聚在一起,整个屋一下子便热闹起来。走进厨房,飘香四溢。看着那带着泥土的青菜,湿漉漉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嫩绿,非常新鲜。我动手摘好菜,洗好了红萝卜与白萝卜,放入清水中,再加上骨头,慢慢地熬炖。没多久,五颜六色的菜也摆弄了一桌,父母不在,这些年也学会了做饭。
年夜饭,成了人们心中的情怀,也成了欢聚的重要形势。全家一起,共祝新春,在浓浓的祝福中,感知岁月带来的这份和谐、美满与幸福,让人其乐融融。
这些年,春晚是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 ,一边吐槽着春晚,年年的春晚,汇聚了众多明星演员。不同类型的歌曲、舞蹈、小品类节目,也是众口难调,有的人夸赞,有的人挑剔,但总的来说,大家都是娱乐,有了不同角度的评论,才更有意义与趣味。
除夕夜 ,发压岁钱与守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今家里发放压岁钱,形式也多样化,微信红包,纸质红包,在除夕的夜晚,如“红包雨”一样下起来。抢红包活动,从春晚到百姓普通人家,成了人们的一大乐趣。
守岁,大人小孩都跟着不睡觉,引吭高歌的娱乐节目,丰富着大家多彩的生活。按习俗,守岁,灯是不可缺的。除夕的灯,格外引人注目,放眼望去,家家灯火通明。
记得以往年的除夕夜空,焰花绚烂,爆竹声声,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但也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释放大量有害气体。近几年,城市禁放烟花爆竹,不得不说,这是环境的保护的一大进步。
我们在返回的路上,虽没有往年璀璨的烟花,没有四处响起的鞭炮,但那充满着节日气氛的大红灯笼,一排排挂在道路两傍,琳琅满目的灯光缠绕在树枝上、房屋上,火树银花的景象弥漫着四面八方,即使没有了烟花与爆竹,春节气氛也一样热烈。
在这万家灯火团圆的日子,仍有各行各业的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道路两旁的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仍在继续营业。走家穿户的人们,即使喝了酒,很晚回家,也能找到司机代驾等。一路上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由然升起一份敬意。
除夕夜返回到家,便开始准备着大年初一的活动。
大年初一,按照过年习俗,早餐要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之意。餐后,新年第一天,按安排准备去逛庙会。
清早出发,城市显得很安静,从南到北,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再也不见穿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车流和密集的人群,平时喧嚣的城市,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然而到了寺庙附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多从不同方向聚拢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因疫情的原因,入寺必须凭绿色健康码和场所码,一个个依次入场。
我正要打算加入排队的长龙中,又听说必须要预约才能入场,而且规定每天只能入寺二万人。按照操作,扫码预约,还好总算预约上了,我们随着长长的队伍,好不容易进人了寺院大门。
受疫情影响,今年寺庙庆新春活动也告之从简,但仍然不缺新年气象。寺庙已张灯结彩,供奉的长明灯分外耀眼。各个佛堂讫福念经的声音,声声入耳。记得以往那些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寺庙每天都会有主题不一样的活动,有祈福的,有放莲花灯的,有寺庙文工团专门节目表演的,种类繁多。
入寺听着寺庙梵音,那些佛教音乐,让人耳目一新。我随着拥挤的人群一直往前走,进入大门后,寺庙右侧有免费发放环保香的地方,每人只能领三柱香,在规定的香炉中上香。寺庙中心有专业的佛教老师,向大家耐心的讲解有关的知识,主要教大家如何敬香,如何讫福。
寺庙另一侧,从正月初一到初六,有方丈向市民免费赠送“福”字。
穿过长长的弄堂,再进入大门的右侧寺院。寺院中心有很多供灯的,一盏盏无数的莲花灯,整齐地铺在地面,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愿望。
走入千佛和平塔侧面,有虎步祥云迎新春联展,那一幅幅精心创作的春联作品,体现了人们盼春、迎春、祝愿、祈福等心意,用丰富的笔墨语言和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对联的形式充分地展示给大众,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的庙会,都有不一样的特色与感受,它承载了过年一部分的传统风俗与宗教文化。我们从寺庙回来,又准备着第二天的活动。
大年初二,我们准备去瓦屋山赏雪。春节这几天,天气有些阴冷,大部分时间都下着小雨,远处的山上,已积满了雪。
一早出发,赶到瓦屋山,已到中午。一阵阵风吹过脸颊,有些冰刺的感觉。把身上的旅绒服裹得紧紧的,都仍觉得寒冷。踩在雪地上,地面有些湿滑,下坡时,只有小心翼翼地攀着草木,一步步往前挪动。举目望去,房屋、树枝和地面上,已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的雪花,到处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人置生于这个雪白的世界中,那种洁净的感觉,让人忘却了红尘俗事。伸开双手,捧一捧雪在手心,仔细地端详着,看它静静地在手掌融化成水滴,那种瞬间易逝,若有似无的感觉,让人对雪花顿生起怜惜。正如同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能远远的去欣赏,而不能去改变它存在的环境。
天空越来越暗沉,仍然飘着小雨。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开始下山,那在雪地里滑雪的、用铲子堆雪人的人群,也慢慢开始散去。沿着来时的路,坐着缆车下山。望着脚下面那些高大的树木,在雪地里,仍那么遒劲挺拔,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些树木,我对它们在雪地里不惧寒冷的玩强意志,深深的折服。
从山上下来,不到一个小时,驱车到了柳江古镇。
刚从冰天雪地的世界走出,走进柳江古镇,又是另一番风景。古镇如诗如画,素有“烟雨柳江”著称。
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距今800多年历史。走进这古朴典雅的街道,踏着青石板路,十分惬意。那用一块块小石头堆积起的吊脚楼,挂着一排排红灯笼,风情浪费,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中西合璧的曾家园,别具匠心。从空间看,它结构象一个繁体的“寿”字,为“四院三戏台”布局,有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院中有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还有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足见院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
走过古水码头、走过临河古栈道,那“烟雨柳江”,身临其境,水雾袅袅,缥缈朦胧,名不虚传。远处的山倒映河中,好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让人感觉如同走在江南的水乡,那小桥流水人家,在节日的灯光中摇曳,如梦如幻。
岸边的树枝开始抽芽,海棠花与腊梅交相辉映,更添了一份新年的喜悦。
还有那108棵古树,古木参天,更是引人注目。我走近一棵千年的榕树,它树干高大,树枝盘错,那虬曲的根如龙一样盘旋。树根有一部份长在石缝里,绕过层层石头的阻碍,弯曲着向上突破、生长,彰显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树干上系着很多红丝带,农历初一和十五,有些人在树下烧香点灯,向着树许愿讫福。
走过春节这几天,所见所闻,心中也有不同的感悟。随着物质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庆祝春节,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多彩。
春节,给人们带来家的温暖与乐趣,也带来新春的祝愿。在春节期间,人们品尝着生活的美食,看着各类文娱节目,增添了不少欢乐。再到户外走走逛逛,感受着不一样的景色,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各处不同的生活方式,增长了很多见识。
这浓浓的春节,不断地改变着人们思想观念,除旧迎新,时代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在逐渐地提高人们对过年的思想意识水平。短短的春节时光,让人追忆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