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想着“重复博弈”,做人要给“冗余信息”,掌握这两点,就不至于去钻小聪明。
一,先看两个故事:
1,你到水果摊买西瓜,拍拍打打半天判断不出好坏,就询问老板西瓜质量,这时老板说“放心,质量保证,我在这里卖了好多年呢!”
你想想挺有道理,昨天同事才刚买过。再看看摊位四周,不像随时拆了就走的样子。此时若价格合理,就踏实地买了。
2,有一次你到国外的观光景点,看到当地卖的土特产,竟然比自家隔壁超市的价钱贵了一倍。
老板解释:这是纯正的土特产,外面卖的口味都差了点!你在半信半疑时,旁边的大妈买了好几盒,络绎不绝的游客,竟然都甘愿让小店宰客,怎么回事?
在博弈论当中,有著名的纳什均衡,有时看上去明明可以用“共赢”的方式,为什么他们却选择了“损人不利己”?因为两人都选择他们的占优策略,而各自的最大利益却导致坏的均衡;正如两人都想耍聪明、占便宜,最终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该如何跳脱囚徒困境?要想着重复博弈。
给这两位囚徒多次选择,他们就会了解各自利益并非最优结果,因此给人占便宜、替对方着想,谋求最佳的合作,这看上去是笨人,实际是共赢(当然,对执法者来说并不好)。
回到最初的两个故事,水果摊说“卖了很多年”,代表他与顾客关系是长期的,这次坑你,下次就少个客人,甚至你还可能到处说水果的质量差,连你的同事邻居也不跟他买卖了。
而在观光景点的小店,选择的是一次博弈,用高价宰客,因为你下次再来旅游的机会很低,再到他这家店消费的机会微乎其微。
过去,一次博弈还能奏效,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即便是第一次观光的游客,也能在网上看到评价,把一次博弈串联成重复博弈,店家耍小聪明反而赚不到钱,做笨方法才能累积商誉。
做事要想着“重复博弈”,每做一件事都是在累积信誉,因此即便知道耍小聪明能多挣几个钱,也不要抄小路,因为这次的博弈,会导致下次博弈别人不愿跟你合作。
这也是为什么吴军老师回清华读书后,不少生意上的老朋友还愿意找他合作,因为笨方法看的是重复博弈。
二,除了重复博弈之外,能避免小聪明的办法,是要给人“确定性”。让我们来从信息论的发明者——香农(Shannon),看人与人该怎么相处。
香农认为:一个东西信息量的大小,在于它克服多少“不确定性”。撷取一段聊天对话,与文言文相比,前者“可压缩”,而后者常精简了主词、受词及介词,言简意赅。那么既然文言文相对高效,我们为何还用白话文沟通呢?
香农还说,信息传播中有噪声,而克服噪声的办法是“增加冗余度”。
啰哩啰嗦地把一段话讲好几遍,这样即使其中有些字听漏了,也能抓住大致意思。
笨人,恰恰就是用笨方法,做看似冗余的事情(为了寄信专门跑一趟路、手工整理投资信息)。这些冗余度让笨人做事可被预测,因此让人信得过。
正如人群之中有耍小聪明的人、也有笨人。一件事情多讲几遍、增加冗余度,就能避免信息传递错误;一个人常用笨方法做事,给人的印象就是靠谱。做事情不在于开了多少个头,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靠谱的人不仅上帝喜欢,周围的人也愿意合作。
从信息论来看做人态度:想要让别人充分理解你的想法,不是对他大声说,而是多说几遍;想让别人信任你,不是对他耍小聪明,而是多用笨方法。
做人处世,看的是信用,重复博弈和冗余信息,正是增加信任最好的方式。
《上帝喜欢笨人》,可以看作是老生常谈的鸡汤,也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论的角度,理解做笨人的长远利益,想明白这两件事,能更有意识地去避免成为耍小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