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乡下,我们村叫陆村,陆村有一段路叫下岭。下岭路的变化见证了这三十年来的农村变化。
80年代,农村的路全都是泥路。靠土地种植为生的农民,走的道路自然也是泥路,随处都是乡土气息。
每天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却从来哼不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每到下雨天,低洼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再经过来往的牛车碾压,牛群搅拌,路面简直成了搅拌机里的泥浆,而且会越陷越深。只要雨水多,雨水渗不进也流不走的时候,路面就几乎看不见了,成了黄呼呼的一滩。
当泥水太深,牛车趟不过去的时候,人们就会抱来茅草或者石头垫上去,这只能缓一时之急,可能下一个过路者就会遭殃。下一个过路的牛车不知道泥水底下有什么,左右摇摆探路过去,却被茅草缠住车轮动弹不得,或者是被卡着石缝之间出不来。
这时候一般力气小点的黄牛基本都拉不动,只能就近借一头得力的水牛,连同能熟练驾驭它的主人请来。旁边干活的村民们也来帮忙推一把,才能把牛车拉出来。
如果还是不行,只能把一车子的庄稼卸下,先救出空车来,再把庄稼装上车,才能继续上路。我最讨厌就是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不管是哪家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气呼呼的。
下岭路是我们以前出门必走的,去岭上干活都要经过。后来城乡工业化了,曾经专业的农民都半农半工了,下岭路也发展成了城乡公路。
下岭路虽然变成柏油大路,但工程粗糙,只有刚开始修好那段时间好走一点,之后就变得千苍百孔了。乡间小路只是在大雨天会遭殃,而泊油路上的时光几乎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城乡工业化了,所以到处都在扩建和开发。大型卡车时常来往,一车车的钢筋水泥石灰砖头泥沙,十几吨十几吨的重卡碾压,柏油路很快就有了裂痕和凹陷,继而变得凹凸不平。柏油路面被碾碎,雨水冲洗露出泥土。所以下岭路在乡亲们和机械的共同“拥护”下,变成了坑坑洼洼半柏油半黄泥的路,以至于每次路过都吃饱一次泥尘。
晴天时,大车经过扬起漫天的泥尘,如果你是行人或骑电动摩托车,得赶紧掩面而躲,不然不是眼睛口鼻进泥那么简单了,而是身上附着一层。
我初中时每天傍晚骑车去上晚自修时,在这段路上经常被蚊虫撞进眼睛的自然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了。那时是刚刚铺好的路,干净又安静,蚊虫才愿意飞上路。
现在出去逛街约会相亲什么的,洗的香喷喷的打扮的清爽靓丽的,出到街上都变成了滑稽的鬼脸。下雨天更是被自己骑的车或过往车辆溅得一身的泥水。经过坑洼的地方,得收起双脚以免被自己溅着,如果为躲闪被水渐身,而栽个跟头那才是最悲剧的。
不要以为遭殃的只是两轮车的主,汽车只要过一遍这段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你都得洗车了,不然连主人都认不得了。汽车面积大,同时经过的坑多,万一一上一下还有一个轮悬着没着地,一不留神可就要翻了。坐在车上的你也不要撒开欢来嬉笑,随时可能把你抛起撞上车顶然后再重重坠下来,这时得要万分小心你的舌头可别咬断。一个自然落下你还没扶稳,接着又前后左右摇晃了。
这些经历都还算小遭罪,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那才叫欲哭无泪啊。路经过有一座高坡,路边长满荆棘,两边是小树林,意外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一辆卡车装满化粪池的污秽经过这里,坡太高路太坑洼车子太满,污秽就这样一路倾泻下来,铺了一路,厚厚的一层,十万八千里都能闻到的乌天大地臭。
从来暴风雨洪水都挡不住人们的去路,唯独这黑黑的一滩啊,不可逾越。路人只能远远的隔岸相望而止步。悲催的拉粪者瞬间成了公敌,无奈请来晒水机冲刷干净才勉强平民愤。这事幸好我只是听说没有经历。
年复一年,这段路终于在政府支持下修好了,成了勉强通过两辆迎面大卡车的水泥路。路是修好了,但是目测比原来路面高出一个阶梯来,看着危险,路人得万分小心别让车轮掉下路面。
下岭路现在只能是这样了,今后是拓宽还是路面两边填等平高,又或者继续保持原样,这得看经济的发展,或者这段路的利用价值。
这段路我走了30年,陆村的下岭路。
无戒365天写作训练营日更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