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家姚燧这首小令,将女孩为情所困的矛盾心理,描写到极致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以来描写情爱的古诗词曲,可谓数不胜数,浩如烟海,而其中有两首甚至至今连确切作者都没有考证出的佚名作品,却以其独特奇葩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感,大胆直率的表白等风格,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元朝文学家。历任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等职,散曲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显,风格雅致缠绵。与卢挚并称“姚卢”。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常清君这次解读点评的是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多用来抒情写意。
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此曲牌与诸宫调不同,句法和情调都像词中的⼩令,宜于写⼩景抒幽情。
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
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或游子。
妾身:古代妇女自谦的称谓。
这首元曲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在寒冬季节来临之际,打算给身在远方的丈夫邮寄冬衣时的矛盾犹豫心理。
一般认为,既然是寒冬季节了,给身在远方的亲人邮寄一下御寒的冬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会有什么犹豫不决的呢?
且来先看曲作的第一二句:“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人家已经把缘由说得很明白了——想要给你寄来冬衣吧,又担心你收到之后就不返回家乡了;不给你寄冬衣吧,又担心你在那边过冬时挨冻受寒。
这两句话,我们再将其言外之意逐层挖掘扩展开来,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来:
亲爱的,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了,所以我打算给你把冬衣寄过来,这样你就可以穿得暖和一些了,因为我实在是不想让你挨冻受寒呀。可这样一来,你就可能不那么想念我了,也可能不那么急于返回家乡了,所以我又不打算给你寄冬衣来了,因为我实在是不想让你在外面待得太久啊!
最后两句:“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意思是说究竟是给你寄冬衣来,还是不寄冬衣来,哎呀!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真是感到在千难万难中纠结啊!
对于作品里女子丈夫的身份,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其丈夫是一位征人,即被朝廷征兵入伍戍守边关之人;一是其丈夫是一位在外远行的游子。
常清君更倾向于其丈夫是一位在外远行的游子这种理解,因为如果是这种情形,那么她丈夫本人的“还”与“不还”,就与其寒衣的“寄”与“不寄”存在密切联系,那么这位女主人公的这种明显的矛盾犹豫心理,也才更符合情理。
而如果其丈夫是当时的一位征人的话,那么她丈夫本人的“还”与“不还”,就与其寒衣的“寄”与“不寄”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这些戍守边关的军人,何时能够休假或者退伍返乡,是由朝廷官方统一安排的,而不是自己做主决定的。
当然,常清君也觉得是存在其丈夫是一位征人的可能性的,因为一方面即使朝廷会统一给军人发放冬衣,但由于边关的冬季更加寒冷,自己邮寄的冬衣会为丈夫更增添一份温暖;另一方面,夫妻两地分隔得太久了,多多少少是会影响彼此感情,所以每年的冬季,都给丈夫寄去寒衣,还会起到让丈夫再次想起在遥远的家乡,还有一位深爱着他、思念着他、等候着他的结发妻子,再次回忆起两人曾经的恩爱浪漫时光,并彼此都共同期待着再次重逢那一天的到来……
寄与不寄冬衣的行为,更多体现在对戍边丈夫的关怀,以及求得自己内心的安定。而故意在寄衣上生出矛盾波澜,则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
在常清君看来,若是将曲作中的这则情爱故事放在现代社会,则可以通过快递来解决了,但那样以来,似乎又少了一种情致和韵味。
整首曲作只有区区二十四个字,在格式上与五言绝句诗接近,在风格上又与乐府诗相似,且还带有民间情歌味道,可谓形制短小,而意境无穷。
这首散曲或认为是姚燧所写的代言体(即文人以女子第一人称口吻拟作的思妇作品)作品;或本是一首民歌,经姚燧润饰加工而成。
常清君云:君还或未还皆为考验,我寄与不寄好是为难。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