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虚空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虚空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先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
橐龠,读音为tuó yuè,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这里“橐龠”是指中空的风箱,箱内通过推拉挡板可以充满空气,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拉推风箱挡板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译文:天地本着自然之理运行,不对世间枉施恩爱,只是把万事万物当做人们祭祀时刍草扎的狗那样,任由人们使用完毕自然丢弃。古时候的圣人治理国家,也不对百姓施加什么偏好,也像对待刍狗那样,任其自在自为,无忧无虑地生活。
在高天厚土之间,道岂不正像一个不可思议的风箱那样么?虽然中间空虚却又充满生气,没有穷尽竭时,发动起来愈是推拉,风量也就也越大。
宇宙自然赋予人类语言的表达,但同时言语过多不仅费津伤神,而且还会言多有失。说得越多,可能失误或者错误也就越多。那么,在神秘的自然大道面前,人们该怎么做呢?还不如象天地那样,仔细地体会大道自然的中空之理,保持内心的虚冲,运用“虚空守中”之法,借以修炼自身,安享天然乐趣,自在潇洒。
本章讲借天地对待刍狗、圣人对待百姓、把高天厚地当做风箱作比喻,阐述大道“虚空守中”的妙用,实际上是告诉世人、国家管理者要遵循自然的“虚空”之道,守住“虚空之中”,不对自然社会枉自施加影响,不扰乱自然和社会运行的的固有规律,而行“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
天地对待世间万物,圣人对待人间百姓,就像天地中空的风箱一样,本着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理,仿佛空空之中无所作为,而在其中有无时不在,顺着自然的发展,让万物按照自己轨迹,不加干扰地自然运行、生生灭灭。施加恩惠而万物不知,让万物悄然受惠却又不图回报。这样百姓之心也就不生诈伪,纷争也不会无端迭起,自然、社会、人们也就会无忧无虑,自自然然地享受生活的幸福。
可以回想一下,汉初无为而治的时候,国家休养生息,国力很快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哪个百姓不是感恩戴德?再看秦始皇、汉武帝有为而治的时候,为争夺天下利益,东征西讨,杀伐不断,百姓正常生活受到骚扰,国家很快陷入动荡之中,国家也随之衰败、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据传说,当年仓颉为了帮助人们祛除愚昧无知而发明造字的时候,夜空中竟有鬼神夜泣,惊惧仓颉向人类泄露了天地宇宙的秘密。老子就是运用仓颉所造的这些字,尝试着向天地人间来揭示这些隐秘在宇宙、天地、自然、社会之间的大道的,可他用笔精简,他运用“点而不透”的手法,在这一章中,仅用寥寥数十个字,向我们透漏了宇宙之间的一个大玄机,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就是本章所阐述的“虚空守中”、“冲盈不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社会的大道。老子给我们留下了似是而非的洋洋五千言,却骑青牛出关遁隐而去,谁也不知其所终所,难怪连孔子都读不懂老子,对他发出“其犹龙乎?”的喟叹。
老子论道,点而不透;老子为人,悠忽似龙。他在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他发现了宇宙、天地、自然、社会、人伦、人类自身之间的好像存在着某种不可或缺的联系,其中还充满了玄妙的千变万化之理。他想把她说出来,讲出来,可最终又好像说了,但是他说的好像人们又不怎么明白。
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难道他果真洞悉到了天地自然动荡缩涨的呼吸机理?如果他感觉到了,为什么不把他说明白?自然之道磅礴伟大,谁也不能穷尽探究。
我们说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也是个谜,其实老子本身何尝又不是另一个谜呢?一般人读不懂他,就连世人称为“万世之师、百代师表”的大圣人孔子也不能了解他,也看不透、读不懂他!这也正像老子在道德经开头第一章所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明白老子的道,又怎么能明白老子的人呢?
对于道德经,对于老子,我们所能理解的只能是:道法宇宙天地自然,或隐或现,其中自有遵循的规律。
道德经中同时充满着对于自然宇宙的探索,只能说老子他是当时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宇宙、自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