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9月26日,剽悍晨读分享的书是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的《深阅读》。
1949年之前,中国人只有5%的识字率,但现在识字率已超过90%。
你也可以感受得到,周围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周围人读书的频率、每年的读书量在迅猛地上升。
就我自己而言,感觉我在从被动读书前往主动读书的路上。
这条路上的探索,让我乐在其中, 给了我无限的乐趣。
剽悍晨读分享的作者关于深阅读的三点经验,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让我我受益匪浅。
001 边问边读
如果读书时你感觉实在坚持阅读,那么读书就成了一种被动的苦差事。这是我一直以来遇到的困境,在这突飞猛进觉得自己必须要主动读书的一年里,我收获颇大。
之前的我,在学校里读书,老师让我读什么,我就读什么。围绕着要上的课、要解的题,寻找办法。
工作之后,以为不需要读书了。但原来的领导特别牛B,是读书大牛,每年都有新主题,每时每刻都有新想法。把青年人聚集在一起读书。于是领导制定我们读什么,我就读什么。
随着岗位的变动,时光的流逝,我的身边逐渐缺少了这么一个督促我读书的人。
而去年开始,我萌发了主动读书的想法。
看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加入了猫叔的社群,给自己指定了书目,购买了大量书籍。
用半年多的时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在集中强度的读书习惯养成中,逐渐询问自己,哪些书需要自己坚持阅读,有困难、有阻力,哪些书是自己有兴趣,一读就停不下来。
这样的边问边读,将让我找到适合我自己的阅读方向,我将深入探索的领域。
002 简单复述
简单复述就是先把书大概浏览20分钟,达到能向别人讲清书中内容的状态,加上自己的体会,并对照自己的阅读需求,匹配度高的就是你应该去读的。
我现在的读书方法还有些问题。以前的我读书会忽略掉人名、地名等关键的信息,觉得反正说起这本书,就是这些人和地点,故事知道个大概就行了。
就是这样致命的大概,让我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故事,全然没有了概念。
不清晰即代表着不重要。
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原来书名、人名、地名的不重要,代表着我对这本书的不清晰,和它对我来说的不重要。
再之后读书就开始注意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代、序言等等,有了些基本概念。
但是还是拿起书来就读,对目录中的标题不是很在意。
现在看到《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的描述,我觉得,目前我的读书功力应该放在简单复述上。
可以让我整体了解这本书的全貌,是不是我的阅读目标,我是否应该精读。
003 花式输出
用输出倒逼输入,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并开始践行。
现在读书输出的方式很多,包括文字的、语音的,而且还有社群可以分享。
在现代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轻轻松松找到跟自己一样喜欢读同一本书,喜欢同一个领域的人。
先自己阅读,找到喜欢的领域,有了一点点积累,就可以一边交流一边继续阅读。
在身边找到相同领域的人,在朋友中推荐你喜欢的书,在公司中组成阅读小组,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找到可以交流的人,可以输出的人。
关于读书,我们可以做到更多,并不在于读了多少本、看了多少,而在于书籍给你带来了多少乐趣,你得到了多少启发,跟作者产生了多少共鸣。
我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