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对微信小程序的定义
小程序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解读:
无须下载安装
用户的日常生活行为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去使用各种各样的产品,如果每使用一个产品就要做这些操作,即便是公众号相对轻的操作如“关注”与“取消关注”,在海量生活场景的情况下,存在着大量的“当时当地当景”才会需要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要一次满足即可,或者即使存在多次使用,但也只是简单的信息获取,简单的操作,像这些需求的满足,如果用户都需要进行下载APP或者关注公众号,先不说营销层面上总会给用户带来的骚扰,光是下载安装就是繁琐的过程。所以无须下载就能使用,能最大限度的缩短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基本上,下一代智能设备出现之前,没有比这更短的了。触手可及
- 从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看,微信小程序的设想确实做到了触手可及
- 如果“触手可及”包含着线下有丰富的微信小程序这层意思的话,还有待市场观察。车站购票、公交站查看下一趟公交到来、餐馆点菜、景点游玩、开关电器.....这些线下行为通过小程序实现,需要市场有足够的热情。说到底,不管微信小程序如何降低开发门槛,终究是需要专业的人去开发大量满足各种生活场景的小程序应用。没有大量的小程序,用户在线下的行为活动中就不可能触手可及。
扫一扫或者搜一下
小程序没有入口,这是微信一以贯之的做法。微信提倡的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启动小程序,而二维码的铺设更多的是由小程序提供者想办法去触达用户。小程序的入口不在微信,而在二维码,这样能避免小程序提供者在微信抢夺入口的行为。那背后的原因呢?个人猜测是如果在微信开放小程序入口,就不可避免的引发大量商业化行为,谁都想在入口上分一杯羹,获取流量红利。有效资源的抢夺下必然出现类似CPC、直通车、展位等传统的商家行为,直接后果是用户将不得不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这类行为将直接破坏微信的产品气质。微信当然想赚钱,但会更讲究吃相。用完即走
用张小龙的说法来理解,“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它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产品里面。”无须卸载
既然无须下载就可使用,使用完之后自然也无须卸载了
结合张小龙提到的未来智能眼镜使用的场景,能更好的理解微信小程序的定义。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每个物体都有一个类似二维码的标识,你用智能产品,比如智能眼镜等,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该物体背后的相关信息,还能与该物体进行交互。而你在做的这些行为过程中,真正的是触手可及,用完即走,你不需要下载安装卸载,后续也不会受到任何骚扰,这将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周末刚好本人去海珠湿地公园游玩,想象一下如果有微信小程序,在以下场景可能会是怎么样的
场景1:游园路线及出口
假设我扫描了该公园的二维码,小程序马上启动,它会告诉我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公园有哪些好玩的景点,路线怎么样,像目前的该公园的微信公众号里面的720°全景功能就挺不错,至少能让我自己有个全局概览,要是能增加行走过程中的行踪定位功能,就更好场景2:公园附近吃饭及交通
当我想结束游玩,公园通常有几个出口,我想知道在哪个出口出去,能方便找到好吃的,如果小程序能提供这样精准的信息,结合720°全景功能和定位功能,就非常的方便。我就不用再另外打开类似大众点评这样的APP,根据用户点评和个人喜好,找到一个酒家,然后还要再另外打开地图软件。
实现以上场景需要:
针对旅游景点,提供丰富的实用数据。
- 丰富是指,数据信息足够全面。比如景点开放、关门时间,景点游玩线路,景点最佳游玩时节,景点各观赏点、各项目当前游客人数等等。
- 实用是指,数据信息是用户真正用得上的。比如景点周边吃的、交通、住宿等,并能给出有效的指引。如果用户想吃饭,小程序应该能根据用户当前位置,结合720°全景图,告诉用户怎么走并实时指引。
这些信息是触手可及的,用户不用预先做什么攻略,来了就能玩,而且玩的时候不会浪费无谓的时间,比如走错路,比如避开人多的项目等等。
这些数据,是谁提供的?
不一定全部需要景点的经营方提供,大数据时代,个人或者团体完全可以掌握以上所说的丰富与实用的数据,以数据作为资源提供服务。
张小龙在解读微信小程序中传达的理念
- 产品功能的取舍,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
- 不是因为要克制,克制意味着自我压制
- 有些是做不好,有些是经过验证后被证明行不通,如果这些事情硬要去做,是不合理的,就会被舍弃掉
- 添加的是对用户有价值的、是用户需要的东西
- 对工具来说,有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
- 缩短用户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努力的不用一些无谓的功能去消耗用户的时间,用户在产品里耗费时间不应该被认为是考量的标准
一些个人的看法
- 对工具类产品而言,高效率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想补充一点的是,用户下次想起要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想起来用的是你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这其中,高效率是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高效率意味着易用、好用、用得爽,能用最短的时间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用完了也不会受到打扰。假定有两个提供同样功能的产品都能做到这样,但是一个外观朴素,一个外观时尚,那么这两个产品受欢迎程度是不是不一样?高效率帮用户解决问题更多的像是理性思维,但如果按乔布斯的思考方式,站在科技与人文的角度去做产品,是不是会更好?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内在的驱动非常直接,无须用户思考就能决定。
- 对游戏类产品而言,高效率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有待斟酌的。某些游戏讲求的是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这类体验更多的是情感身心愉悦满足感,那么如果是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用户问题,整个过程就会显得平淡紧巴。比如通关打怪,每递进一层,难度会加大一点点,然后每一关的Boss会越来越难打,如果讲求效率,每次过关都是一击即中,这样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 每次听张小龙讲产品的理念都能启发思考,获益良多,作为产品狗,向产品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