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英国读书,隔着遥远的距离,夹杂着七个多小时的时差,还有中间我的上班他的上课时间的重叠,再加上跨国通讯网络的不给力,有时候要联系一次很不容易。他的安全,健康,快乐,成了萦绕在心的问题。也许孩子也知道母亲的心,周末的通话,总是在镜头前表现他的快乐,看他在视频前嘻嘻哈哈的样子,有些叮咛的话总是还没出口就咽进肚子,比如说注意饮食,注意休息,一个人不要走远,在国外车技不老练别驾车,注意重要证件及资金安全,要认真学习,别荒废光阴云云,都是老生常谈,却又是实实在在关注的问题,他要么漫不经心的答应,要么就是岔开话题,急了也会说:放心,你娃这么大了,又不傻,让我一下子就禁了声,却并没有放心。也许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用这么担心。也许他认为父母的担心,就是小瞧了自己。毕竟男孩子,也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大人了,不需要父母再操心。
记得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讲到,所有有趣的小孩子在学校走,突告母亲、姐姐送伞来,必羞臊,这是心理,儿童有儿童的浪漫主义,一时出现父母,即拉回现实。也许,孩子的成长中都有这个阶段,回避现实,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感觉已经无所不能,感觉长大了,不希望你的唠叨把他又拉会现实中,让他承认自己还没有长大老练。这样想的时候,也就把那满满的挂牵暂且收起,随着他的节奏和方向讲他喜欢听的事情,而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叮咛就没原则的放弃,憋在心里,萦绕不去。
想起母亲,每一次在我怕胖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瞅准合适的机会劝我:胖什么啊,刚好!好好吃!健康就好!她明明对别人的胖也有异议,也明明知道她说这些我非但不听还要反驳,但是她逮着机会还要重复,她怕我糟践了身体啊!
爱成了软肋,变成了卑微。
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中写到,由于他在二十岁腿残疾,脾气暴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又小心翼翼的回避着他的坏脾气。看他砸东西,她一声不吭的走开,然后等过去了再帮他收拾摊子和安慰他。史铁生喜欢去地坛,母亲怕他不出去憋出病,更怕他出去想不开,他不敢问他去地坛做什么,更不敢问他心里的想法,也不能阻止他,只有小心翼翼地看他出去,又忐忑不安地等他回来,一日一日的煎熬。如果他不回来,她就去地坛找他,而他看见她来找,有时候还躲着,偌大的园子耗着母亲的体力,也煎熬她心急如焚的心。他的母亲太苦了,在49岁就离他而去。史铁生常常回忆起母亲,回忆自己只想着自己的痛苦,却忽略了由于他带给母亲成倍的苦痛。他遗憾母亲没有分享他的成就,最后他用这种说法安慰自己:母亲的心太苦了,老天看不下去,才把她召走了。
张爱玲说到爱情的时候,她说一个人遇上自己喜欢的人,会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再开出花来,而天下母亲的爱,就是尘埃啊,她只想把自己变成养料,滋养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