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邻居一起聚会,我们彼此的小孩都差不多大,因此就约着经常聚聚。在谈到孩子教育的时候,朋友和我的观点不约而同的一致。
都彼此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就不应该让孩子学习太多的专业课程,自己独立,养成自己的决策能力,协作能力才是成长。否则再多的信息也难以让形成他们的生存能力,到头来孩子的功课成绩不过是别人业绩的承载形式而已。
自从工作后,越发感觉那些在学校里考试排名最优秀的反而表现一般(当然不都是,只是大概率),真正那些表现好的,反而是在成绩一般的。
我就有点纳闷,为何如此?
在不断的沟通中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表现不好源于他们对于人文交往的能力太弱造成的。很多尖子生在学校中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入在了考试问题解决上了,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刻意练习之后,他们成为了一个考试高手。
就是这样,我们的注意力投入在哪里,我们就容易在哪里尝到甜头。
然而,到了工作后才发现,“考试”这个专业技能的应用场景极其有限,只适用于升学考试,但并不适应于工作中的团队协作,业务拓展。这因此自然就难以发挥自己原来的考试能力了。而那些学习一般的人反而不一样,他们注意力使用的比较多元即有学习上的投入,又有人际交流沟通的练习,因此在工作中就不会对协作的事情感觉到模式,更容易跟别人打成一片。
看看身边的很多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在反复灌输让他们如何“考”的好,各种培训班,各种补习课,这其实让孩子痛苦不堪。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有权利去决策,最终孩子就被这潜规则给绑架了。
要知道,生存就是要提升自己驾驭生存环境的能力,如何驾驭?就是让自己驾驭更多的生存场景,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并不是什么考试,而是学会跟人协作。
人其实是生存环境中最大的变量。这也是每个人应该早点习得的通用能力。考试面对的是已知的知识进行组合,编程是面对24小时不罢工的pc进行调教。而人则不同,一个人每一时每一刻都是独特的,他有情绪,他有变化的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是价值交换的主体,其他的不过是方法和手段而已。
可见,早点学会跟人交流,协作沟通,有多重要。所谓的影响力就是驾驭人的一种表象,即:别人认同自己的数量,简单说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能力,说服的人越多,你的影响力越大。
如此跳出来想想,其实很有意思,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这段过程不过是让自己习得影响别人认同自己的方式而已,然而在如今这个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却买不起的矛盾中,我们真的需要静下来思考一下:
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那么辛苦学习那些早就形成的惯性比赛体系。我们是否需要引导他们重构,重构自己独特的人生,从小学会思考,学会协作,学会分享,学会辩论,学会演讲。让他们的生存也愈加从容,而不是没完没了pk各种潜规则。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