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电视屏幕上流行过一阵子宫斗戏,说白了就是瞎掰扯一些皇帝的大小老婆们争(zheng)权(feng)夺(chi)利(cu)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那些后宫中的女人几乎个个都是权谋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既然自家后院闹得不可开交,当皇帝的自然得一天到晚周旋在一群女人中间,或是当裁判,或是和稀泥,反正忙得不可开交。
当然,我们这些看客都知道这是导演和编剧在胡诌八扯——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忙的,不光有一堆军国大事需要操心,还得跟那帮子勋贵大臣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否则要是一不小心被人夺权篡位,那可就万劫不复了,谁还有工夫去搭理那些女人间的破事?
所以我们才看到始皇帝在位11年就处理了重达197吨的奏折。哪怕后来有了造纸术、用不着像老嬴那么遭罪了,一个负责任的皇帝的工作量依然是只增不减——雍正皇帝胤禛在位13年间,仅目前存世的经他批阅过的奏折、部本、通本就达到了30万件、亲笔朱批1000万字。再加上他留下的大约500万字的著述,平均“日更”超过了3000字。
像我这种以码字为业的,当然深知其中的艰辛。更何况人家胤禛还不是专业码字的(当然老胤也没有码字的条件,得拿笔“爬格子”),码字只是人家当皇帝的工作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胤禛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所以与其瞎掰他被吕四娘飞剑取了人头,不如说胤禛是死于“过劳”——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老胤还辛勤耕耘留下了10子4女,可以算是为大清朝鞠躬尽瘁了。
生娃也算鞠躬尽瘁?没错!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只要生不出个男娃、给帝国留下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个皇帝就是不合格的。
一个著名的反例就是宋朝。两宋延绵319年之久,却以“弱宋”之名被人诟病了千年。究其原因就是大宋朝的皇帝们在生娃、养娃这两个问题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以至于让那些本来无望皇位却被迫“半路出家”的家伙们祸祸得不轻。
宋真宗赵恒掀开了两宋由盛转衰的序幕——可这是他的错吗?
如果我们重新翻开宋史,会发现以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为分水岭,其前后根本就像是两个王朝。更直白的说,在此之后的宋朝皇帝,压根就不像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炅的种!
甭管历史上对这赵家哥俩有多少非议,但起码他们胸怀壮志,杀伐果决,而且骨头都是硬的。比如赵大,他不仅灭掉了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政权,为宋朝300多年的江山奠定下基本盘。而且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巧妙的结束了自中唐以来军阀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的混乱局面,才使得宋朝没成为五代后的“六代”。再比如赵二,虽然这家伙打仗的手艺实在有点潮,但从来就没怂过。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二两次北伐,还曾亲自上阵厮杀,哪怕最终都惨败而归,连他自己都受了箭伤(最终因伤势复发而死),但起码这份心气和勇气却是在后来的任何一位宋朝皇帝身上都绝对找不到的。
哪怕是那个据说出自赵大之口、被后来的宋朝皇帝奉为圭臬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其实也很可能是虚构出来的——据史书记载,赵大在位期间曾以谋逆、贪腐、失职等罪名一口气杀掉了80多个大臣,上至枢密直学士、州刺史,下至指挥使、县令,不分文武概杀不误。此后即位的赵二连自己的皇帝大哥都敢宰掉,自然也不会在乎什么“祖训”,所以也连杀了十几个。
除了这对兄弟,后来绝大多数的宋朝皇帝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软弱和得过且过。不但对外孱弱无能,被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轮番暴揍,对内也好不到哪儿去,继续被士大夫们轮番欺负。就算是像卢多逊、丁谓这样的触犯皇权大忌、近乎谋逆的臣子,最后也只是流放了事。而当宋英宗赵曙对慈圣曹太后有不孝行径时,富弼更是敢赤裸裸的威胁道:
“千古百辟在廷,岂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为之。”(《曲洧旧闻》南宋·朱弁)
话说这样的货色要是放在别朝怕是早就被砍头灭族了,要搁在明清那种遍地狠人皇帝的朝代,非得被剥皮抽筋剐千刀不可。可是放在大宋朝,皇帝却只能乖乖的向自己的臣子低头认错。
而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宋真宗赵恒。正是在他的治下,北宋对契丹由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退守,还在宋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签订了一纸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在他的治下,北宋主动向李继迁求和并割让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使得西夏在此后的近百年间成了无数宋人的梦魇;在他的治下,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愚蠢,赵恒伪造天书东封泰山、西祀后土,不但使得赵家皇室的威望扫地,更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宋史·卷八·本纪第八》)
也正是在他的治下,将赵大、赵二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那点家底统统败光,从此北宋再也无法摆脱财政危机的困扰,最终被“三冗”问题活活耗死:
“至于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水心集·卷四·财总论二》南宋·叶适)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赵恒是两宋对外羸弱无能、在内危机重重的罪魁祸首。甚至可以说,两宋两次亡于异族之手,都是因为赵恒埋的雷。
不过对这个观点,赵恒一定不会同意,而且他的理由也确实让人挑不出啥毛病——怨我咯?可问题是当皇帝我不专业啊!能干成这样就不错了,还要个毛线的自行车?
这话说得没错,原因说来话长。
想当年赵大莫名其妙的暴死、赵二神奇即位,留下了“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两大疑案,这个咱们暂且不提。但这事却在后来留下了一个悬念——当赵二挂了以后,皇位到底该传给兄弟还是儿子?
金匮之盟是赵二当上皇帝的法理基础,所以他的接班人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他的兄弟赵四,也就是赵廷美。可问题是赵大当皇帝时,赵二热烈拥护“兄死弟及”,轮到自己君临天下以后,赵二却对此深恶痛绝。于是可怜的赵四被人举报跟卢多逊密谋造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然后赵二宽宏大量的免其死罪、废为庶人,不久以后赵四就众望所归的忧愤而亡了。
赵二他爹赵弘殷一共生过5个男娃,至此除了赵二就没活人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兄死弟及。这下赵二可以名正言顺的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想到却碰到了更大的麻烦。
赵元佐是赵二的长子,这娃不但长相像爹,而且聪明伶俐,还擅长骑射,是赵二最满意的接班人。事实上“英果类太宗”的赵元佐要是能接班赵二,后来的北宋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起码不会比历史上的那个更糟。
可问题在于赵元佐是个史上罕见的厚道人——本来伯父赵大的离奇死亡就让他心怀疑窦,结果叔父赵四又重蹈覆辙,这样的人伦悲剧无论如何赵元佐也无法接受。所以在赵四被诬谋反时,满朝文武无人敢于置喙,唯“元佐独申救之”(《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而在赵四死后,赵元佐马上就“疯了”。
从后来的表现看,赵元佐应该是装疯——这个厚道孩子在“孝”与“义”的两难间,选择了自我放逐、远离那个让他无比厌恶的皇位:
“进则有九五之尊,退则膺庶人之罚,万一父怒不测而死及之,亦且甘之如饴。呜呼!是岂三代以下教衰俗圮之得再见者哉?废为庶人,而元佐之心得矣。得其心者,得其仁也。是伯夷、泰伯之所以弁髦人爵,寝处天彝,而保此心以复于礼者也。”(《宋论·卷二·太宗》清·王夫之)
老大不听话,赵二只好让老二当替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二将次子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这里有俩知识点,考试会考哦——两宋、尤其是北宋的皇帝在即位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改名程序,封王要改名、册立太子要改名,弄不好登基还得改一次。这个规矩就是赵二立下的,他原名赵匡义,后来为了避讳改名赵光义,登基后再改名赵炅——所以赵光义不是宋太宗,赵炅才是宋太宗。
另一个就是开封府尹。因为赵二曾经长期担任过这个职务,所以此后一旦某个皇子当上了开封府尹,往往就意味着他成为了准皇储。
可惜赵元僖的命不好,没几年就因病挂掉了,这下赵二可抓瞎了。为啥?因为此时已经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了,赵二因为箭伤缠绵自知命不久矣(在5年后驾崩),可是大宋朝的接班人还八字没一撇,他能不急吗?
无奈之下,赵二只好把他家小三拎出来凑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寿王赵元侃被册立为皇太子的同时赐名赵恒,并在两年后登基成为大宋朝的皇帝。
也就是说,赵恒这个接班人其实是赵二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急就章的产物,是替补中的替补,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且完整的帝王教育。更要命的是,宋朝的那些没从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的皇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赵大登基以后,想必是对隋唐及五代在帝位传承中频频发生的人伦惨剧心有余悸,所以对宗室的管理严格到了残忍的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皇子们非但不能参与朝政,甚至不能“与闻”;不得结交官员士人,连跟和尚道士打交道都得多个心眼,不然很容易被皇帝和大臣们联手干掉——比如宋神宗时的宗室赵世居,就因此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丢了脑袋;还不能横行霸道、掠夺财富、欺辱百姓,否则文官们会像疯狗一样咬死他们;此外还只能住在开封城里,不许乱跑。
关于最后这件事还有个笑话:有个宗室痴迷作画,一日自吹自擂画中有新意。于是朋友就逗他说,你最近是去了趟皇陵吧——皇陵便是北宋宗室除了开封,唯一能去的地方。
更有甚者,那些年岁与皇储接近的皇子,经常会被故意拖延入学的时间,简直恨不得他们统统都是文盲,以断绝其可能的觊觎大统的心思。
一句话,宋朝的皇子只要当不上皇储,就会被当贼防着、当猪养着。而赵恒当上太子时已经28岁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当了28年的贼和猪——说实话,这样一个登基时对治平安天下一问三不知、甚至可能连朝廷重臣都认不全的皇帝没一口气把大宋朝给干亡了,已经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宋徽宗赵佶能当上皇帝就是个意外,所以给大宋朝带来个靖康之变就没啥可意外的了。
如果说赵恒为北宋的衰亡埋了雷,那么宋徽宗赵佶就是亲手断送了这个王朝。
但像赵恒一样,赵佶也一样会觉得自己很冤,而且理由一样很强大。
赵恒之所以能成为宋真宗,是因为赵二不会养娃;而赵佶之所以能成为宋徽宗,是因为宋朝的皇帝遇到了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生不出来娃。
生不出娃这种事在皇家其实并不鲜见,历史上遇上这种难题的王朝也不在少数。可问题是像宋朝这样在立国之初就生不出娃或是生出来也养不活的,还真是活久见……更诡异的是,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仁宗赵祯出生,到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宋哲宗赵煦降世的整整67年里,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在北宋皇宫出生的皇子里边居然没有一个能活过10岁的!
所以养不活儿子的宋仁宗赵祯,只能含泪将皇位传给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随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而同样养不活儿子的宋哲宗赵煦就更糟了,他连接班人都没指定就直接挂掉了。这下大宋朝可热闹了,各方势力纷纷按照自己的利益推出不同的新皇帝人选。
赵祯是赵恒唯一养活的儿子,所以只能先将旁系的赵曙收为养子,再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赵煦的情况就好多了,他爹宋神宗赵顼不但生了14个男娃,还养活了6个,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总排行第九,养活的排第三)。
那此时的赵佶在干吗?答案是他在吃瓜。
事实上赵佶不想吃瓜也不行——赵顼无嫡子,以“无嫡立长”论,赵佶比不上申王赵佖;若以赵佖目盲不宜为帝论,按“立子以贵”也该选择赵煦的同母弟简王赵似;即便是没啥存在感的莘王赵俣和睦王赵偲,因为他们的生母都是林贤妃,地位也远高于赵佶的亲妈陈美人;若以能力论,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赵佶比他的4个兄弟强到哪儿去。
而且反对赵佶继统的势力非常强大,比如宰相章惇就认为他“轻佻不可以君于下”(《宋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在赵佖和赵似当选呼声极高的情况下,赵佶若是强行给自己加戏,弄不好下场会极其凄惨。
然而就是这个几乎无人看好的端王,最终却成为五兄弟中惟一的赢家。
为啥?因为党争。当年赵顼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等他死后摄政的高太后携一众旧党尽废新政,赵煦亲政后又反攻倒算、任用章惇重行新法。现在赵煦挂了,说了算的向太后倾向旧党,所以章惇拥戴谁她就反对谁——章惇推举了赵佖和赵似,向太后便支持了前者反对的赵佶。而同为新党的曾布、蔡卞对章惇早有不满,出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理由支持了向太后,以实现将章惇撵下台的目的。
所以说要是章惇多长个心眼、率先推举赵佶,可能北宋的历史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于是赵佶成了大宋朝的新皇帝。可问题是当皇帝他不专业啊!
那么赵佶的“专业”是什么呢?答案是当宗室,而且是大宋朝最优秀的宗室。
那么一个优秀的大宋宗室该干些什么呢——养花、遛鸟、斗蛐蛐,饮宴作乐、逛逛瓦子(宋朝的娱乐场所)、撩撩妹纸,写写诗、作作画、练练字都可以。反正就是干什么闲事都行,就是别干正经事。
被誉为“文采风流过李后主百倍”(《养疴漫笔》宋·赵溍)的赵佶,自然是其中翘楚。他自幼便表现出在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领域的极高天赋和广泛兴趣,在他年纪尚幼便已名噪一时。不过,光猫在家里玩艺术只能算是合格的宗室,要想继续进步,就必须走出家门,表现给天子、文官、士人和百姓看看。
于是赵佶又迷恋上了骑马、射箭、蹴鞠(北宋球王高俅就是在此时跟他结交上的),而且对于一些超费钱的娱乐项目,比如奇花异石啦、珍禽异兽啦、金石收藏啦(嗯,所以才有了大家都很熟的“花石纲”),他更是趋之若鹜。
赵佶身份贵重而且人才风流,长得也算仪表堂堂——以两宋文人的德性,要是再不流连一下青楼瓦舍,简直就得遭天打雷劈。所以很快他就成了东京汴梁城各大烟花之地最受欢迎的客人,而且愈发的乐此不疲。据说当时京城里的名妓都跟赵佶“风花雪月”过,而且他不但爱吃“堂食”而且还爱“打包”——赵佶不是爱好收藏吗?对于女人也是一样,只要是喜欢上的就买回家,以便长期把玩。
这个毛病哪怕是在他当上皇帝、后宫佳丽无数的情况之后也改不掉(据统计,仅靖康之变时,赵佶后宫获得封号的妃嫔就有143人,无封号的更是多达504人)。比如赵佶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就被人八卦了千年之久。
更吓人的是,若非赵佶天资聪颖且自学成才,大宋朝很可能会迎来一位文盲或半文盲皇帝:
“哲宗即位,(赵佶)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 (《宋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时赵佶已经15岁了,而且是在哥哥赵煦已经亲政、皇位不可动摇了以后才得到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而且接受的还肯定不是帝王教育——赵恒起码还被赵二带了两年,赵佶则只好发挥自己自学成才的特长,这个皇帝能当成啥样就啥样吧。
因此,赵佶能当上皇帝完全是个意外,所以他给大宋朝带来一个靖康之变,也没啥可意外的。
自私又薄情的宋高宗赵构,本来也与皇位隔了十万八千里。
前文说过,生娃难是宋朝皇帝心底说不出的痛,但赵佶是个例外。这货生娃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的近500位皇帝中无人能出其右——不但在位27年间生下了65个,哪怕被掳到北国后饥寒交迫,仍然勤勤恳恳的耕耘不缀。9年间他的女人又生下了19个,其中14个被确认是赵佶的娃……
不过他生得再多也是白生,因为在靖康之变后赵佶的子女大都被女真人给祸祸没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这肯定不能算是坏事,毕竟赵佶家的娃要是团灭了,大宋朝弄不好就得落得跟明末一样的下场——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家的男丁或死或失踪,无人拥有绝对的号召力和权威性,结果还保有大半江山的大明朝乱糟糟的四分五裂,最后让满洲人占尽了便宜。
不过在另一方面,赵构极端自私的性格又是非常不适合当皇帝的。诚然,但凡当皇帝的就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但自私到了赵构这种程度的,还真是史上少见。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元,结果不到5个月后就因风闻金兵南下而夺路逃往扬州。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真的杀过来了,赵构继续望风而逃至杭州——他这种畏敌如虎的表现遭到了朝野上下的鄙夷和失望,随即爆发了苗刘兵变,迫使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了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
其实这种极端不利的局面对于宋朝的皇帝不是啥新鲜事,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选择低头认错,起码也不会采取激烈的手段激化矛盾。但赵构显然是个非典型的宋朝皇帝,他的选择非常极端,那就是杀人立威。
第一个挨刀的就是张邦昌。话说先甭管老张是不是汉奸,但他对赵构是有恩的——想当初还是“大楚”皇帝的老张,偷偷摸摸的把宋哲宗赵煦的废后孟氏迎入宫中临朝称制,再以孟氏的名义下诏,赵构这才当上了皇帝。对此,赵构也曾感恩过,将丢下皇帝不当、跑来投奔自己的老张官晋太保、奉国军节度使,爵封同安郡王。
可等到金兵来袭,需要安抚主战派时,赵构又毫不犹豫的将老张这个恩人拖出来祭旗——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小命,情义又值几毛钱?
接下来倒霉的就是苗刘兵变中的傻蛋。在平乱时,赵构迫于无奈承诺“只诛首恶,余者不究”,但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斩杀了王世修、吴湛、范琼等人,以为震慑、为己立威。只可惜没俩月金兵就杀进了江南,赵构再度撒腿就跑,甚至一度逃到海上才躲过一劫,刚刚树立起的“硬汉”形象瞬间破功。
由此可见,只要自己的权力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赵构可以不顾及信义、恩情杀掉任何人——当然女真人是个例外。
赵构的自私自利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执意杀掉了岳飞。
实事求是的讲,岳飞身上的毛病也不少。比如有军阀化的苗头(岳家军),以武将的身份干政(敦促赵构立储),经常公然打皇帝的脸(说赵构“恐不足系中原之望”),动不动就闹情绪、撂挑子等等,反正情商低得一塌糊涂。不过赵构却对此毫不在乎,甚至一度打算将身家性命托付给老岳:
“太上(赵构)知公之可大任也,独召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可是当岳飞发动北伐,要跟女真人决战之后,赵构却突然间翻脸不认人,连发十二道金牌,最后干脆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这是为啥?
因为最开始时金兵太厉害,宋军则不堪一击。赵构虽然倾向议和,但绝不会愿意重蹈其父兄的覆辙,所以他一方面寄希望于女真人网开一面,另一方面也十分乐见于能够拥有自保之力。
而在当时,岳飞是南宋少有的不但敢于言战,而且战之能胜的名将,自然被赵构当成了保家保命的宝贝——话说要是这个时候秦桧敢来构陷岳飞,赵构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砍掉这货的狗头!甚至可以说只要岳飞不造反,就算他再不听话、情商再低,赵构也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到岳飞的一根汗毛。
可时间到了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女真人正在走下坡路,而宋军却越打越强,赵构的生命安全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屡战屡胜的岳飞在此时提出了“直捣黄龙府”的战略目标,这就触碰到自私且怯懦的赵构的底线了。
在赵构看来,尽管完颜宗翰、完颜宗辅等金国名将已经死光、女真人没有以前那么凶悍了,但仍不是宋军所能全面抗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占宋军精锐兵团四分之一兵力的岳家军要是因为“浪战”而损失殆尽,将直接导致宋金间的战略均势出现逆转,赵构弄不好又得被女真人撵得满地乱窜。
这让赵构如何能容忍?毕竟他想要的只是一条看家护院的忠狗,而岳飞则是一头他用常规手段根本拦不住的下山猛虎。所以这对君臣最终的结局,也就只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作为南宋的开创之君,赵构就这副德行,这个王朝要是有个好就见鬼了。
事实上赵构这个“被迫营业”的皇帝,本来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
宋徽宗赵佶生下了一大堆儿子,赵构仅排行第九,生母又地位卑下,所以在靖康之变前距离皇位有十万八千里,也根本不可能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而且在金兵围攻开封时,赵构还被父兄打发去金营议和——这在当时几乎就是个送死的活儿,可见赵构在赵佶、赵桓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后人经常说赵构阻止岳飞北伐,是怕徽钦二帝回归抢了他的帝位,其实这纯属臆测。不过如果说赵构深恨自己的这对父兄,恨不得他们被女真人折磨得生不如死,倒可能更接近于事实。一个例子是南宋灭亡后,番僧杨链真伽曾在忽必烈的默许、宰相桑哥的授意下大肆盗掘南宋诸帝的陵寝而且收获甚丰。唯独在永佑陵内赵佶的棺椁内,这帮强盗只发现了一截焦木(当年女真人烧尸熬油剩下的)和极少量且极寒酸的陪葬品。要知道赵佶可是赵构亲爹,要不是恨意滔天,又何至于此?
赵构对父兄的恨意甚至延续到他的身后——赵构同样遇到了养不活娃的问题,只能仿赵祯之例在宗室中收养个养子。不过他却没有选择任何一个太宗一系的、跟自己的血缘更为亲近的族人,而是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即宋孝宗)。从此宋朝的帝系传承重归太祖一脉,不过赵大的子孙干得也没比赵二家的强到哪儿去,照样亡于异族之手。
而赵构这种自私自利又经常忘恩负义的性格,很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遗传。
他爹赵佶是个什么德行不用我说,他娘显仁皇后韦氏也没好到哪儿去。
韦氏出身寒微,曾是赵佶宠妃郑氏的侍女,并与另一侍女乔氏交好,相约“苟富贵,勿相忘”。后来乔氏发达当上贵妃,没忘记当年的约定,就将韦氏推荐给赵佶,因此才生下赵构。不过韦氏并不受宠,品位也不高,跟他儿子在当年的情况差不多。
靖康之变后,韦氏被掳往金国,因年老色衰被打发进洗衣院做苦工。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后,韦氏被遣返回宋。临别时,好姐妹乔氏哀求她想办法把自己也弄回去,韦氏一口答应。不过在她成为高贵的皇太后以后,就再也没有想起来过这件事,乔氏最终只能死在异国他乡。
同样被韦氏忽悠了的,还有宋钦宗赵桓:
“和议成,显仁后将还,钦庙挽其裾而蹛之曰:‘第与吾南归,但得为太一宫主足矣,他无望于九哥也!’后不能却,为之誓曰:‘吾先归,苟不迎若,有瞽吾目!’乃升车。既至,则是间所见大异。不久,后失明。”(《朝野遗记·以誓瞽目》南宋·佚名)
当娘的自私自利的下场,不过是瞎了眼。而赵构这个半路出家的皇帝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却要由南宋及其亿万军民一起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