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互不认识的正常人莫名奇妙被关进了疯人院。
能把“死人说活”的话唠律师马睿
出口成章但性格懦弱的历史老师萧乃恩
“混不吝”的记者李正
一心只想回家见女儿的兽医韩沐山
脾气暴躁的出租司机杨猛
貌美圆滑的公关莉莉
外加一个失忆了的奇怪女人安希。
七个人为了逃出精神病院,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病”,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想尽了各种办法:
他们齐心协力绝食绝药,并将唯一通过吃药免于电击的安希视作叛徒,关入小黑房。
为了证明自己是懂得合作的人类,他们一起合唱和跳舞。
当这些策略都没有用的时候,有人想出办法说,可以先承认自己有病,然后再一点一点接受治疗而变好,这样就可以出去了。
于是大家从绝药变成了抢药。
一起吃药,快乐治疗。
在这一切一切为了摆脱疯人院的各路行径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变得极端、疯狂,不再是自己。
每个人开始相互残杀,人性开始扭曲。
最终,才发现其余六个人都是安希的其他人格。
每一个人格都有独特的意义
代表公平公正的律师
帮助安希抵挡来自外界的各种指责和反对
偏执的记者
则可以代表安希冷静思考和果决的行事
有智慧的历史老师
带给安希思想上的包容与抚慰
暴躁的出租司机
带着安希享受生理和本能的释放与愉悦
脾气温和甚至软弱的医生
给了安希父亲般温柔的关爱
美丽妖娆的莉莉
教安希化妆打扮,让她成为真正的女人
这里不是七个人,而是一个人的七重人格。
分离性认同障碍
多重人格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做分离性认同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
在这种形式当中,人格分裂为2种或更多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都整合得很好而且发展的很好,然后它们就轮流控制患者的行为。
遗忘是这种形式的一部分。至少其中一种人格对于其他人格的经历来说是遗忘性的。
多数分离性人格障碍的交替人格都不止1种——调查发现每个患者平均有13种交替人格,各个人格之间的意识形式非常复杂,各个人格之间不一定相互知晓并了解,并且多数患者至少有一个儿童的人格状态,一半以上患者有一个相反性格的人格状态。
易患分离性障碍的危险群体
分离性障碍的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5-9倍,其中90%的人有抑郁症状,一半的人有药物滥用史和自杀企图。
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往往始于童年期,但在成年之后才能诊断出来。
为什么会产生分离性障碍?
多数关于分离性障碍的理论都有一个假设:
分离是人们逃离超出他们处理能力的情境的一种方式。
分离性障碍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别是在童年期遭受过虐待,尤其是性虐待等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会导致这一精神疾病的爆发。
分离性认同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个“不被认可”的自我,而自我却想要将这一段经历遗忘来减轻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女孩遭受了性虐待,而因为不敢告诉家长或者没有任何人知晓和关注到小女孩的这个创伤,那么小女孩就会想象出来一个“同伴”来帮助自己与创伤经历隔离。
而这个“同伴”可能会被放大和扩张:
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施虐者”来投射虐待的罪恶;
再发展出一个“保护者”来满足被保护的需要。
就像影片中的安希,每一个人格都代表一种创伤,都潜藏着一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安希为了成为一个“正常人”,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与这“七个人”反复的纠缠、争执、厮打、相互残杀。
她一边通过他们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却同时要忍受每个人格之间的相互攻击以及对于主体人格的攻击。
安希必须“杀死”或者说整合所有的人格才能成为“正常人”。
当医生要求她杀死其他附属人格的时候,安希痛苦的尖叫说“我做不到!”。
是的,每一种人格都曾帮助安希远离痛苦,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她离不开他们。
相比近年来诸多描述心理学、催眠、精神病学的相关电影来说,《你好,疯子》对于多重人格的描述比较接近精神病人的现实情况。
除了戏剧和电影本身需要的艺术手法和一些夸张的表现形势之外,还是比较贴切的描写的分离性认同障碍患者的精神世界。
能感受到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痛苦,和通过治疗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如果你身边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请知道
他们可能曾经受到过难以应对的精神或者肉体创伤。
他们多数不像影视作品中展现的那样充满危险和暴力,他们更可能伤害自己:自残或者自杀。
他们在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抗争,接受治疗的过程相当漫长且艰难,所以他们更需要支持、鼓励、包容和关爱。
同时,正视自己的创伤和内心需要。压抑、遗忘等防御机制能暂时帮我们摆脱痛苦,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创伤才能真正疗愈创伤,健康地生活,喜悦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