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又称端木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其人很有生意头脑,在那个时代属于佼佼者,他不但对孔子的学说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且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富可敌国,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比尔盖茨或巴菲特,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这样描述的: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可见当时的子贡多么的成功,坐的是豪车,穿的是锦帽貂裘,提着礼物穿梭在各国政要和富豪之间,如鱼得水!
那么,子贡是不是就是那种一身铜臭味的奸商呢?不是,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是我们当今社会拿来评价商人的套词,这里面的水很深,它忽视了诚信经营,以及商业文化的本质,以偏概全,以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掩盖了,或者说屏蔽了公众对于商业现象的认知。
当今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城市套路太深,我要回农村”,马上就有“农村收割稻子的体验旅游”……中国人不缺自嘲精神!这正是人们在恶劣的商业环境包括舆论环境中,缺少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所以,人们自然又在臆想所谓的“世外桃源”了,与其说来安慰一下自己,还不如说是一种逃避现实。《道德经》云:“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安其俗,乐其业,民至老死不想往来”多么好的描述啊!致使很多人为之痴迷,但太史公明确地告诉你“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无几行矣”,一句话就是行不通!
王侯将相都害怕贫困,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那么子贡就是君子富而好行其德的那种人。
孔子曾经拿颜回和子贡做过一个比较,他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就是颜回虽然思想品德高,但一贫如洗,而子贡不听话,但很会做生意,那么孔子是不是排斥他呢?没有,老师也是在夸他!
老师是不是夸他,从《孔子世家》中孔子不久于人世前,师生的一段对话就不难看出师生之间的情谊了。书中说孔子依仗逍遥于门外(司马迁的神笔,把自己的祖师爷刻画得十分到位),见到子贡到来感激而泣,埋怨地说“汝来何其晚矣”,怎么这么迟才来啊!再不来的话“泰山坏乎,哲人萎乎,脊梁摧乎”。
孔子死后,子贡在孔墓前结庐,为老师守六年孝,可以说孝善之道既是为人之道,也是生意之道!这也是作为儒商的重要标志,孝善并不迂腐也没过时,是一个人行事立命的根本。
有了这样的根本,才有诗书礼乐的晋阶,孔子说话向来严谨,他说可以与言诗了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子夏,一个就是子贡,一个说做事,一个说做人。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做生意就是做人。子贡论为当你穷的时候,绝不能志短,不能巴结别人靠献媚获得利益;当你富的时候,不能骄横跋扈。孔子用他自己独特思想教育学生说,这样还不够,要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子贡在师傅的点拨下一下子明白了,切磋和琢磨就是生财之道啊!切磋是交友,琢磨是自修,做生意搞不懂客户诉求,自己不进步成长,怎么做大生意呢?
子贡确实是一个可以成大器之人,所以老师才激动地对他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因为他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就是所谓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中有“君子不器”的说法,意思是,作为君子的修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功能,但孔子曾把子贡比喻成“器”,说他是“瑚琏之器”,这里有老师调侃他的成份,也有老师器重这个爱徒的成份,总之,子贡始终跟紧老师,追求完美至善的人格状态。
谦虚、低调、坚守。
子贡始终在思考,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有一次他曾经跟老师探讨过:“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孔子对他的说法大家赞扬,一个富有了不能光想着自己如何享受,要想到回馈,想到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老师说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圣人啊,尧舜禹这样的人不也是做这个事情嘛!老师接着教育他说,什么是仁呢?叫做“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做到了,也帮助别人也做到,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这就是最好的实践和方法!
看来,我要说子贡的成功也离不开高人的指点啊,这对师徒亦师亦友,堪称经典!最后要说的是作为商人,借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之所以驰骋于各国之间,与他所拥有的身份背景是分不开的,他推广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又借孔子的影响力成就自己。
儒商当如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