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总是被其身份定义。若想活出自我,必须从探索自身的经历开始。
近代依恋伦理、客体关系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认为:母亲对女儿的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母亲关系的好坏,会在日后女孩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伴侣及孩子的关系中再现,也会在工作中呈现出来。女孩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关系模式……方方面面都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果你时常感到没有安全感、低价值感、情绪容易失落,那么是时候去探索自己如何被抚养长大、去理清与母亲的关系了。
在《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中,心理学家侯玉珍老师分析了母亲对女性性格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的问题。
一、你的母亲如何影响了你
母亲,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孕育者,更通过情感纽带成为我们心灵的孕育者。
高品质的养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人格发展的成熟程度。人格成熟的母亲,会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爱,会理解、回应和支持孩子内在的需要、欲望和各种情绪情感。而人格不成熟的母亲,则可能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可怕的灾难,使孩子成年后也可能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
作者列举了以下几种人格不健全的母亲:
共生依赖型母亲
这类母亲为了保持和孩子的共生关系,会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从情感上绑架孩子,包括控制孩子的所有决定,比如穿什么衣服,学什么专业,和谁结婚,做什么工作,在哪个城市生活等,或者是通过持续要求、纠正、批评和批判孩子,让孩子自我迷失。
在影片《千与千寻》中,巨婴“坊宝宝”就是被共生依赖型母亲伤害的典型。汤婆婆对他的爱,就像那个堆满玩具的婴儿房,将他的心灵禁锢了。直到千寻带着他经历了一段冒险的旅程,坊宝宝才摆脱了汤婆婆控制性的爱,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思考,并因此感受到快乐。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能放手的爱。”从和父母的关系中分离,是一个人向独立和成熟迈进的必由之路。
分离消失型母亲
孩子的安全感主要通过妈妈稳定而敏感的回应获得,而如果妈妈总是长时间或反复与孩子分开,孩子的依恋关系则会中断。长时间的中断会导致孩子无法建立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导致他们一生都害怕被抛弃。
在中国,分离消失型母亲很常见。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一年也见不了两次面,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早年的创伤性分离会让孩子尤其是女孩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委曲求全,也因此看不起自己,会让孩子形成“他一定会抛弃我”的核心信念,同时也会形成“我是不好的”或“我是不值得被爱的”错误观念,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拒绝型母亲
这类母亲主要存在于“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比如,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妈妈对女儿有一种潜在的愤恨,无论苏明玉多么优秀,多么努力,妈妈眼里永远没有她,只有儿子。苏妈妈对女儿的拒绝,其实是对女儿女性身份的拒绝,对她整个人的拒绝。
被母亲拒绝的女儿会产生一种被嫌弃、被厌恶甚至被憎恨的感觉,会让女儿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只有通过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来抵消内心的无价值感。正如苏明玉一样一直活在童年被母亲拒绝的阴影中,通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自恋型母亲、无回应母亲、情感剥夺和情感混乱型母亲,她们有一个共同点——无法做到及时、敏感地感受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看见自己,做独立而自由的女性
也许对很多女性而言,在原生家庭中自己是“外人”,在婆家依然是“外人”,甚至很多女孩自出生起就不被家人期待,她们被忽视、被抛弃、被嫌弃或从未被妈妈好爱过。
如果不幸出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 ,我们该怎样走出泥潭,阻断这种遗传式的创伤呢?
书中指出:重新审视与母亲的关系,找到生命源头的创伤,看见它、修复它。通过修复创伤、阻止创伤的代际传递,我们可以重获母性的力量,塑造独立、自由的女性身份,成为更有力量的自己。
而做到真正自己,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成自我认同,找到真实的自己
自我认同是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人要获得完整的自我认同,就需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同时去寻找自己优势。
第二阶段:实现理想自我,成就更好自己
理想自我就是理想中的自己,那么如何实现理想自我呢?一个方面就是发展积极自尊,建立一个自信的我,其次为自己负责,突破自我限定。
第三阶段:成为独立而自由的女性
经济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基础与根本。作者主张女性应该追求经济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有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且在追求经济独立的同时,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思考能力,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您还记得遭受命运不公,勇敢逃离家庭,独自驾车旅行的56岁阿姨吗?她叫苏敏,出身于贫困家庭,父母身体都不好,从小就被父母要求照顾家庭,照顾弟弟,工作后还要挣钱给弟弟读书,从小苏阿姨就逆来顺受,从小就被忽视情感,她已经习惯性付出,成为现实版“樊胜美”。
从原生家庭出来后,她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不幸的是,她并不幸福。“我跟老公结婚到现在,经济是AA制,一直感觉很压抑,想要出来走走,跟他住在一起,我们不像是一家人,不但不花他一分钱,还要每天给他洗衣、做饭,我上班挣了钱还要供孩子读书,他也不管孩子,就给家里买个菜,跟他生活在一起,我就是压力、压力、压力。”
这三个”压力“的呐喊,是苏阿姨直面现实,对自我最真实情感的认同。在觉察和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后,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逃跑”,她去学驾驶,开着首付3万的车,去赏遍山川大海,去经历风土人情,大自然成了她最好的疗愈。一路上,她还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旅途中的点滴,而这就是要与内心的妈妈、内心的自我分离,真正重新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成为独立而又勇敢的自己。
独立和自由没有绝对的达成标准,成为独立而自由的女性可以是一个持续追求的过程。愿所有女性都能在探究自我的道路上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