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碎片化学习风起。公交车、地铁站到处都可以看到勤奋的人们耳朵上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手机,专心致志的聆听分享。这仿佛已经成为现代职场人士的一种常见学习方式。但是于此同时,也有很多朋友发出疑惑的声音,为什么听了这么久,依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现代人对于学习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紧张的工作节奏、普遍的生活压力往往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而对于自我知识身份的潜意识又让我们常常感到知识的焦虑。于是各种思维、各种读书、各种微课就仿佛成为了解决自己知识焦虑的救世主。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之前订阅了两年的读书栏目,2020新年到来之际,我没有续订。不是我觉得老师讲得不好,而是这种方式越来越容易让自己产生错觉。仿佛自己每天听书,好像像收获很大,但是其实却常常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碎片化学习迎合了很多人对于学习的焦虑感,但也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种虚拟的成就感。首先我们要感谢很多的老师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很深刻的见地,但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年阅读多少本书”的口号在提升我们肾上腺素的同时,也容易让我们自身满足于虚幻的成长。我不是说这种微课不好,而是如果我们对于这种学习形式盲目的依赖,就会让我们忽视自身系统化的成长。连樊登老师也诚恳的告诉大家,自己无法取代真正的阅读。樊登老师说: “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不被观光式的节奏限制,如果想成为在某一方面厉害的人,那就多读书。”我相信他在这里强调的读书,应该是真正的读书,而不是听书。
我很喜欢一句话,当我们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让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晒圈吗?是为了炫耀吗?是为了归属感吗?这些可能都不是最初的想法。其实我们读书最初的想法是为了学习、为了成长、为了改变。那么如何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能够获得成长呢?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我觉得书一定要自己亲自读。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书山有路勤为径,成长的过程没有近路可抄。樊登自己也承认,“我没有什么读书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一直读。”我也曾经羡慕别人一目十行,于是自己也去练习,后来发现浮光掠影,难以理解。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人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是我们要选择最自然、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不要好大喜功、揠苗助长。
其次,读书一定要和自己的经验产生联结。有一次我和原用友大学的田校长一起坐车,路上我向他请教读书的秘诀。他就回答了我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读书就重要的就是要和自己产生联结!”后来我接触了赵周老师的拆书帮,也参加过几次线下的沙龙活动,我发现拆书帮将读书拆为己用的读书观念也是强调读书和自身的产生关联的重要意义。因此,借用曾经通行的一句话:不能和自己产生联结的读书都是耍流氓!
最后,读书一定要输出。读书要想真正产生作用,一定要是一个输入和输出平衡的过程。否则就容易产生消化不良。如果一味的死读书,就会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整天纠结于“茴”字有多少种写法。我们在读书的过程要注重输出的过程,这样才能够真正让读书产生价值,真正开始发生改变。
碎片化学习是无法拯救知识的焦虑的,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和实践。书读了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书让你落实了哪些行为,产生了哪些改变,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