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李陆贵
对待英语教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尽最大努力教完。
另一种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只教那些重要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教学结果。第一种方式费力不讨好,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教学效果却不令人满意。第二种方式可以比拟为已故数学家华罗庚发明的“优选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效果的最大化。
采取第一种方式的教师认为教材上的内容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舍不得割舍。这种近似于强迫症的心态无法使教师举重若轻。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结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采取第二种方式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智慧,他们深知课堂教学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根本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英语教学的“取舍”除了对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之外,还包括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措施,不去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情。虽然说有“舍”才有“得”,但舍去什么、保留什么、强化什么有讲究,不该舍的还是不能舍,该舍弃的坚决要去除。
我主观猜想,一些老师是不是经常不加选择,稀里糊涂“处理”教材?教师稀里糊涂地教,学生很有可能会囫囵吞枣地学。
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英语教学的“取舍”?
首先是教材内容要合理选择,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有计划进行知识的复现。中学生他们不仅要学习英语,而且要学习其他学科。他们之间能够自觉复习所学内容的人不在多数。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复现他们前面学过的内容,做到能复现多少算多少。例如,在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in particular”这个词组,教师在新单元教学时可以结合新授课内容进行复现:
Teacher: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 2, Exploring English. Is there anything in particularyou want to talk about ?
2. 明确哪些语言知识需要详讲、略讲和不讲。牵涉到课文方面的知识方方面面。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处理部分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哪些非讲不可,那些可以一笔带过。我们要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处理三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的内容。教材中的课文我们都是按照精读教学的要求去处理,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每一处都要详细处理,因为时间不允许。一节课40至45分钟,哪怕是讲解一个知识点,十几分钟不知不觉钟很快过去。因此,我们只有详略得当,避免面面俱到,才有可能突出重点。例如,如果一篇课文的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他们很有可能因此遇到阅读上的困难---对文章中大意以及细节模糊不清。这时,我们切不可忽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这个必要环节。
3. 注重结构性知识和运用性知识的讲练。语言知识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运用性知识。结构性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篇组织、文体)等方面知识;运用性知识包括语篇建构知识、语用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从学习的认知角度看,第一种可以称为陈述性知识(what),第二种可以称为程序性知识(how)。程序性知识与我们常用的“技能知识”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基本一致。仅仅学好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要求学习者既要具备基础的语言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田民,2017《英语学习教师版》)。
我们许多教师花在陈述性知识(what)讲解上的时间要远远对于花在程序性知识(how)上面的时间。陈述性知识固然重要,因为没有这些知识的储备,语言能力无法形成。但是,光有陈述性知识而缺乏程序性知识,学生学得不精、不扎实,语言能力依然会被打折扣。不少教师也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但他们的指导是零星、随意的,很少系统地给学生讲授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我主张高中学生一入学,教师就有必要和他们做一个高中英语学法讲座,告诉他们初中英语学习和高中英语学习的区别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学好高中英语。我还建议,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教师也要和他们介绍如何有效准备英语高考。
4. 让学生自己在课后看课文的注释。课文注释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而撰写的,不是为方便教师的讲解而写的。如果教师用课堂时间去解释所有课文的注释就失去了注释的意义。课文后面的注释只是对课文中某些疑难之处进行解释,但是注释并不是对所有疑难的地方进行解释。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看注解可能也可以明白所谓的长难句,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即使看了注解也未必能够理解有疑惑的地方。课文的注解也许存在解释不清的现象,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解释,但前提是学生一定要自己先认真阅读。不认真阅读、拼读课文的学生多半也不会仔细阅读、琢磨课文的注释。如果连这点耐性都没有,要学好英语绝无可能。
5. 教材的练习题无需每题都做。课堂上要实施分层教学不容易,但在作业上进行分层还是有可能的。虽然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是,如果题目没有覆盖基本的题型和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盲目多做题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益处。由于学生的水平有差异,教材的练习又没有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标注分类,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学生做同一到题目,难免会出现好的学生感觉轻而易举,弱的学生感觉很吃力。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把练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题,建议大家都要做(好的学生可以不做);另一类是较难题,专门供能力强的学生选做,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好生吃不饱,弱生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