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节选该结课了。
周五是我的早自习和晚自习,按学校要求,一三五学生在早自习的时候读语文,二四六早自习读英语。正好今天周五,该读我的语文课了,最近在上选修课,也没有对他们做硬性要求必须要读那一篇,他们也早都知道哪些是高考的重点篇目。基于之前强行让他们在什么时候完成某一篇的背诵和默写惨遭滑铁卢,我学乖了,让他们自己来找我背诵和默写,不再要求集体一起上。
今天早自习我进去,没有看见有学生在主动的背书,有大部分在补作业。便安排把《大学》节选读一遍,今天要结课了,再读读很有必要。还安排了把后面的《中庸》节选也读一遍。下周一上新课。昨天已经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但是每个学生书本上都是白花花的,我也不来气,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们气发不起来了。
读完两篇文章就可以自行处理时间,自由背诵自己的,我不作要求。
随后我就俯下身问了几位同学对于《大学》节选这篇文章理解了多少。问的第一位同学,他的书几乎是干净的。
我问他:理解大意了吗?
他回答说:没有。
我追问:“大学之道”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不知道。
我继续问:那“道”书上是怎么解释的呢?
他回答:不知道。
我继续问:说书上有注解呀,你会不会看注解呢?
他回答:会看。
我再问:那为什么不知道呢?
他回答:因为我记不住。
我没有生气,也没有责骂他,说那看来不是你笨,是你记性不好,记性不好我们就多看几次,直到记住为止。我们做事情不能因为一次记不住就不再做了。他羞涩的点头笑了笑。
后面又相继问了几位同学,比第一位稍微好一点,但是都是处于懵圈状态,可能是我讲课的时候举例子太多,向外拓展有点多,让他们找不准这篇文章的中心了。
所以原本第二节课用十分钟就可以结课的,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又重新梳理了文章的梗概,设计了大致的板书。
第二节课上课了,首先解决昨天下课留下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品性不好还是有人追随他?”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的问题,但是如果想要论证清清楚楚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当我问出问题同学们便又七嘴八舌开始喊了,是因为利益。
是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节课又给积累了两句作文素材。
正式进入课堂,我先在黑板上写了问题“要做到大学之道,在于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认真听课,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出来。但是,他们没有认真听课呀,或者他们就听我吹牛了,被我绕懵圈了。
学生们有个小毛病,就是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完全不加思考,张口就回答,也不管自己回答得对不对,这个毛病挺可怕。我要求他们回到原文里去寻找,其实就是开篇第一段,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层层递进关系
我:那如何明明德?(彰显自己的美德)
要求再回到原文里去找,这回他们平静了许多,人一旦平静下来理智也就回来了。有同学说出了答案,首先要修养我们自己的品德,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生:是。
我:那有没有说完成目标之前要做什么?
生:要“格物”!
我:那怎么才能好好的去“格物呢?”
生:要先让自己有目标的去“格物”。
我:用原文怎么回答?
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先要有目标,然后要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去思考怎么做,最后才能有收获,是不是这样?此处举例了无数次,今天没有过多的举例子说明,我怕又把他们带跑了。
我:做到这些以后就可以“修身”了吗?如何“修身”?
学生争先恐后的吼到:格物——致知——意诚——心正
我:那谁来解释一下呢?
比拉力·奥斯曼同学积极的举手了,我让他解释一个就行,他不满足,想把全部都解释完,遂了他的愿,解释得没有毛病,其他同学还做了补充。
后面他们自己总结了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间的关系。还有同学迫不及待的要总结身修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后面交给了他们自己。
我:那光做到明明德就可以了吗?
生:还要亲民。
我:亲民怎么解释呢?看注释是不是有点懵?什么是使天下人去旧更新,成为新人?
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新人呀,为什么还要做新人呢?
我:对,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的确是新人,但是我们现在还新吗?
生:不新了!
我:为什么不新了?
同学们思考了几秒,有的同学说,因为我们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我说对,所有朱熹希望我们重新做人,做什么人呢?
生:新人!
我:什么是新人?
学生:有美好品德的人!好人!正直的人!
我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为什么说是朱熹要求我们要做新人,而不是孔子呢?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人?
生:宋代。
我:宋代的朱熹做了什么事情,结合历史课知识回答。
学生回答不来了,理科班,历史不学,高一时也没有好好学。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这个没有在课上细讲,一则是后面有朱熹的文章要研读,再则今天这节课是梳理,讲太多又会懵。
那如果是儒家最初的思想,“亲民”应该作何解释呢?
这回基本都回答上了。爱人民,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体恤人民。
我: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大学,大学是哪些人学的?
生:大学是入仕之人学的。
我:学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生:治理国家。
我:孔子在世时是想要天下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
生:仁!
我:是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治政之学,目的还是希望统治者施行仁(德)政。
止于至善(到达善的最高境界)
我:到达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好虚的一个问题呀)
同学们都说是仁,德。
但是,比拉力同学给出来超级令人欢喜的答案。他说他认为善和恶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他认为孔子说的善是希望我们能回到童心,像孩子一样思考问题。
天呐,这个答案简直太让人欢喜了,我没有继续给出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以他的“童心”做了结。
最后我和他们说,其实这节课没有答案,答案我们一直在寻找,每个人心中对“仁”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只要保持好一颗善良的心做人做事就足矣。还是五分钟,我没有继续讲课,让他们放松一下。这节课我看见了学生有了欢喜和惊喜,有了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很难得,一节课45分钟,40分钟他们都精力集中,全力参与。
以前一直总在学生身上找问题,这个学期开始在自己身上找突破,感觉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我上面的赘述可能也没有办法说清楚课堂上的一些细节,还有学生的状态。但是开心是真的开心,激动也是真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