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在运用说服。大多数说服是我们无意识就做到的,因而我们感觉不到。但当我们意识到说服不了的人时,才感觉到自己在进行说服他人,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说服是一种很难的技能。
其实所谓的说服(百度百科指)就是指说服者巧妙地运用各种可能的说服手段(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五觉系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进而间接地作用于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和脑),从而影响人的心态和思想,甚至进一步主导人的意志及改变人类行为的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过程。
要完成说服,需要以下步骤:
2.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我是对方,我做事有哪些阻碍?
4.自己如何来解决这些阻碍?
5.与对方沟通,主要通过提问来找到对方的抗拒点,并锁定对方的抗拒点?思考对方抗拒的假设前提?(也就是他短期不做的有什么好处)这些假设前提,就是说服对方的关键点。
6.解除这些假设前提?(假如你不行动长期下来会有什么坏处?假如你现在做长期会带来快乐?)。
7.增加说服要有例证,最好拿自己和对方都熟悉的人的例子来说明事情?如找不到这样的人,选择对方熟悉人的例子?最后选择自己熟悉人的例子?
8.让对方来确定什么时候来做某事?(如果他不确定时间说明还未说服,再返回去找抗拒点及解决抗拒点)
9.自己重复自己和对方达成的共识,并确定时间。
以上就是我来说服对方的方法。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自己解除对方抗拒点时,千万不要夸大这件事情对对方的影响(好处不要被夸大,风险不要被夸张的缩小),否则当说服对方做某事后,对方意识不到做这件事好处(或对对方风险很大时),所有的说服就会自动停止(未完成的事对方不再继续做或对方以后再也不会相信自己)。
在我未找到这样的方法时,我总是以自己认为的阻碍当做对方的阻碍,或是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当做是对方的事,结果可想而知,对方是不会被自己说服的。
如半年前,我家楼上邻居漏水到我家,我就直接找对方来说他家水管漏水到我家的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别人漏水到我家,他修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结果你也能想象,他给我说了好多借口,甚至给我说这水管在你家,现在我又不用了,你自己维修一下吧。
后来,我找意识到他不乐意做这件事,我想到了对方的阻碍可能是他家不用这水管了,他就是不修理了。我就了解了一些在我们小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家的例子,试图说服对方来修理水管,可是对方就是油盐不进,就一直拿我不用这段水管了(之前他家在用,现在确实不用了),来拒绝维修这段水管。
后来在那段时间学习说服力,正好学到了对方讲解说服力的步骤,我就按照作者提出的步骤,找到了对方的抗拒,对方虽然不再用这段水管裸露在外面的部位,但是对方还在用隐藏在楼层部位的水管。我以你不修理,我就自行修理,到时候他家就会断水为由,解除了他的阻碍,顺利维修了水管。
注以下是说服中的小技巧:
1.说服他人时,轻微的威胁比严重的威胁(适当的坏处比严重的坏处)更有说服力,当给对方说的如果不做什么时的后果很严重,会使对方产生焦虑进而影响他的判断与执行。
2.解除假设的前提的技巧---让对方认为这想法是他的(这个方法针对所有人),有以下例子:建议领导做某事,可以说自己的建议是听了他的什么话之后想到的;报告或自己的某个计划让对方(或领导)修改一番,他肯定会同意自己的方案;夫妻间可以让对方感觉到有决定权,但是选择权最好自己能掌握住。
3.说服某人相信某人或事物时,单面陈述(直说正面信息)让人产生怀疑,要从双面进行阐述,模式如先说一些轻微的负面信息,再陈述他的优点(如卖产品时可以说这个商品可能看起来不算很完美,但是功能性强、实用,价格合适;再如介绍他人时,可以说他虽然不是很帅,但是人品可靠,他虽不是很有钱,但是很有思想。比直接夸某人,信服力强。)
4.框架效应,如果说服某人做某事,有两个相反的结果,当你想让对方规避风险时,要先呈现稳定性的一面;如果想让对方寻求风险,就先要呈现做某事的确实风险性。(如投资理财,想让对方规避风险时,就要先呈现确定的收益方面的事情;如果想让对方获得更大的收益,面对风险时,就要先呈现出做某事的确实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