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欲望
小时候很希望有名牌化妆品。二十岁时,攒了几个星期的钱,终于凑了几百买了盒迪奥的旅行装——我第一次买所谓的名牌化妆品。明黄色的夕阳印在桌子上,我摸着深蓝色光滑的包装盒,万分小心地打开,看到里面光洁平滑、色彩丰富的绚烂膏体,和细腻如脂、清香扑鼻的粉饼,心想“我终于有了好化妆品了!”那种惊喜的心跳,现在都能清晰地感觉到。
有一部叫《色戒》的电影(不是汤唯那部哦),钟丽缇主演。它讲了一个喇嘛从小出家,闭关三年后修炼成了高僧,看似早已舍弃世间一切羁绊。但他体内涌动的欲望还是左右了理智,为女主角动了凡心,不顾还俗带来的骂名,回到了红尘之中。结婚、生子、种地,经历普通人会经历的一切。
人哪,天生就有那么多欲望。想吃没吃过的东西,想去没去过的地方,想赚没赚到的钱,想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人。
可人的生活会变好,不就是因为这些欲望么?还没感受过拥有,怎能让人割舍?对只有三件T恤的人说要换一件高品质的衣服,对买柜子都手头拮据的人说要把东西归置起来,对朋友不多的普通人说要清理人脉,对毕业之后踌躇满志想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说回老家吧,对好不容易遇到爱情的人说离开你那个不靠谱的男/女朋友……无论是物质上、精神上、情感上,让匮乏的人去断舍离,都是残忍的。
需求的七个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分成七个层次①,分别是:
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希望受到保护、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需求;
5.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追求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会追求高一层的需求。囤东西,大多是出于第一至四条的原因。囤足了泡面才不会挨饿;买够了衣服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抓来就穿;从没恋爱过,所以碰到了并不是很理想的爱人也会动心。
而想通过断舍离而让生活清静,应该是属于第四层及以上的。一堆次品换成了精品,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满足自尊的需求;家里东西少了,秩序井然,满足美的需求;心静洒脱,利于集中精神用以求知、思考、改善自我,满足知的需求;达成断舍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追求禅修的境界,那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正确认识断舍离
本来这个“断舍离”的概念就来自佛教,大意是人要放下痴念和纠缠,无心无我。日本的山下英子大概是最早将这个概念用于杂物管理范畴的人。她说:“断舍离是断绝不需要的、舍去多余的、脱离执念。从生活物品,到人际关系、人生态度,都可以用断舍离的观念进行内省,最终回到简约自由的精神状态,收获轻松丰沛的人生。”②
英子能有如此的人生感悟自然值得景仰。只是很多推广“断舍离”的文章太注重方法,而不分辨其适用的人群,好像所有人都应该断舍离,要不然就落伍了。似乎如果拥有太多东西,生活质量一定比不上断舍离的人。
我们不是生来就参透佛理的人,我们有七情六欲,有各种需求。其实断舍离只适合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上的“富人”或者“中产阶级”,不适合“穷人”。只有我们实实在在拥有一样东西,并且慢慢变得太多了,才有必要考虑扔掉一部分。
如果想去约会,去旅行,去买喜欢的衣服,那就大胆去吧,在朋友圈里华丽地晒出那些快乐时光,现在正是光鲜亮丽的时候。
如果想努力工作去买一辆自己中意的好车,那就坦然地去吧,不要在意别人关于你虚荣的指责,自己开心就好。
如果还有未竟之事,趁现在还来得及,勇敢地去追求吧,梦想值得光明正大地去拥有、去实现。
人的生命应该先有广度,再有深度。20岁是经历世事的时候,那些事将慢慢积累,堆出一个丰满的人生;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断绝不需要的,舍去多余的,清空杂念,探寻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迪奥之后,我用过不同品牌,发现了一些价廉物美的平价化妆品。平价的产品负担得起,于是我又尝试了不同颜色、款式的产品,最后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简单的几样东西就可以搭配各种服饰、场合和心境,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色戒》的下半场,僧人经历了富裕、斗殴、被人唾弃、破产、通奸,最后看破红尘,抛下家人想重入佛门。他走到中途时被妻子赶上,妻子并没有要求他回家,而是让他自己选择,随后便化作云沙灰飞烟灭。僧人哭倒在地,泪痕未干,望向天空,一只鹰在蓝天中自由飞翔。
①有些通行的教材选取五层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洛在五十年代所写。但我个人比较认同1970年他扩充完善之后的七个层次,故选用了这个模型。其理论只是一家之言,有长处也有不足,仅供参考。
②归纳自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