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新年刚过,徒步群里就热闹了起来,出行便早早提上了日程,朋友圈恰好刷到百丈岭,没想到向来以俊秀见长的江南,也有茫茫雪海的北国风光,着实惊艳到了。可惜老胳膊老腿的,最美江南雪景是欣赏不到了,待等到春暖雪融时,登山徒步还是值得期待的,当即在群里一吆喝,便得到了多数徒友的响应。
百丈岭位于浙江临安龙岗镇百丈村,平均海拔1334米,最高点1558米,是昌北古道翻越的一座山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靠一单挑翻山越岭,凭两条腿走出皖南,成就了数百年富甲一方的神话,也留给了世人一条条饱经风霜的古道,昌北古道即是其中之一,从临安岛石镇下塔村至双石村,翻越柳岭、纤岭、百丈岭,全程三十多公里。民谣有云:纤岭高高,百丈岭迢迢,不带冷饭,性命难保。足见其辛苦。
照例策划了长中短三条线路,第一条登百丈岭10公里,缺点是原路返回;第二条百丈岭环线12公里,因部分古道消失,有一定难度;上述两个方案的优点,可以不挪窝。第三条是翻越百丈岭至狮溪村,大约8公里,考虑到时间比较短,附近没有游玩的去处,可以留宿南浔古镇,第二天古镇休闲游。尽管不少人去过南浔,但还是选择了比较轻松的第三种方案。
百丈岭旺季是冬季赏雪,我们去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里还是春寒料峭,树上的枝芽刚刚泛出绿意,石阶旁的小草探头探脑,只有村口的一株山茱萸,黄花细碎,开得正艳。因为我们的到来,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猫儿、狗儿都凑了过来,而村民们却见多不怪,自顾自忙着家务活,偶尔瞥上一眼,也只是疑惑我们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一大早,有人就开始在村子里转悠,村落依山傍水,沿山而筑,层叠而上,保留了不少古道遗迹,新近开发百丈探雪,各项设施修葺一新,环境整洁,清新怡人,走个一趟,心情舒爽。早餐过后集结向百丈岭进发,矮墙上的小黑驻足观望,小白则耐不住寂寞,一路尾随撒欢,一群人在山间小道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
一路向西是长长的爬坡,上面是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石头,高高低低,崎岖不平,宽窄不均,古道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依照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手工垒砌而成,没有水泥灌浆固定,经过这么多年的行走踩踏和雨雪风霜,路基早已变形走样,要不是时不时的修修补补,古道就不能保留至今了。斑驳破碎磨蚀的石径,道尽了徽商的沧桑历程。
百丈岭古道有八大景点,古道觅境、石屋探溪、樱林慕春、林海秋韵、高庵茶院、雾林百丈、云顶望鹃和境湖晓月。不知是眼拙还是悟性不够,一路上全未察觉,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个避风的山洞、一片密集的松林、一座荒废的石屋,到了山顶发现一个露营地和几间度假排屋,因为冬季积雪的消融,已经关门歇业,巧的是,老板正是狮溪村提供午餐的那位。
别看坡度平缓,平时不锻炼的人,一迈腿就知道分量,走走歇歇,不出一两公里就掉了队,全程下来多花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抵达上溪村都过了饭点时间。狮溪村的农家乐就在老板家里,没有任何的招牌,如果不是事先联系和老板的指引,不要说吃饭了,找都找不到。先期抵达的徒友让老板准备了生姜红糖汤,一杯暖烘烘的糖茶下去,一路上的寒气和疲惫一扫而光。
尽管徒步的强度一般般,但去南浔的车上都打起了瞌睡。晚上古镇老字号用餐,菜肴价钱翻了倍,味道也就那么回事。好在夜幕下的古镇秀色可餐,小桥流水古街,人在画中行,舫在水里游,渡娘的摇橹激起长长的涟漪,霓虹灯下的五彩河水摇曳生姿,美轮美奂。不少姑娘身着古装,穿梭其间,或端庄素雅,或娇柔妩媚,或乖巧伶俐,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让人赏心悦目。
清晨是从状元楼的双浇面开始的,状元楼没有楼,只是间小门脸,站在门口,一眼就能看到底,三四张八仙桌,坐满了人。门南侧靠窗是操作台,边上是现成的汤碗和各色浇头,因为吃面的人络绎不绝,老板背对着客人,自顾自地下着面,不停询问需要的浇头,手起话落一碗告成,顾客端起面找位置闷头就吃,没有喝茶闲聊家常的,大概都不想妨碍老板做生意。
晨曦中的古镇卸下了浓妆,脱离了喧嚣,宛如水乡的小家碧玉,清新自然,温婉可人。出状元楼,过通津桥,沿东大街一路向东,商铺林立,南侧每隔一段一条弄堂,与浔溪河上的码头相连,方便商户水运进货。河上有座石拱桥名为洪济桥,走在上面平平无奇,远观,其拱与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大大的圆月,这样的拱度并不多见。
左转沿河往北是百间楼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为方便女眷家仆起居,沿河两岸兴建了一百余间小楼而得名。小楼高低错落,山墙各具形态,披檐连廊互通,券门遥相呼应,既方便行人通行,又可以遮阳避雨。两岸石桥相连,河道石砌护岸,河水清且涟漪,遍布河埠码头,既方便商运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是典型江南水乡的生活民居。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如今四百多年过去了,百间楼里生活气息依然浓郁,河边浣洗的妇女,廊下晾晒的衣物,行着饭碗的老人,偶尔进出的单车。当然也少不了民宿、茶室、咖啡屋的进驻,但还是能静静地坐在廊檐下发呆,享受当下的惬意和宁静,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