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融入创客元素的语文课》这一讲,首先我们先来厘清什么是“创客教育”。参照百度上给的解释,狭义的创客教育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广义的创客教育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将自己的想法作品化,并具备独立的创造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王博士在书中提到杜威的“做中学”的理论,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和动手操作,为创客教育扎下了根基。
那么,学科课堂能否实施创客教育?是否能与应试型的标准课堂相互对立?能否真的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本讲中,王博士以福州台江区宁华小学林老师的语文学科为例,林老师选择用创客动画来培养学生环境描写的写作能力,通过动画创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成一个创客动画,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撰写剧本和拍摄脚本,还要学会道具制作、配音配乐和拍摄动画等,通过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的共同协作,实现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系统反馈器的使用,通过抢权,让每个小组成员配合动画朗读故事情节,让全班同学都知道其他小组的故事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添加何种特效使动画得更加有吸引力,并不断修改完善,待各组完成修改后,老师随机挑选两个小组,先分享播放加入特效后的动画,再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以文字叙述方式进行环境描写,并用反馈器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根据投票的显示结果,老师再请小组讨论,说明选择的原因,然后进行二次投票,翻牌显示二次投票的结果,随机挑选两名同学上台标记说明喜欢的理由。最后,老师归纳环境描写的协作技法。
林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区别于传统的讲述式课堂,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创客动画,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描写,最后融入于写作。相信在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这符合21世纪人才素养的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