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汕尾海丰的一个小渔村,是外公的乡下。
外公家里很穷。
他的爸爸很早就出去村子外打工,留下外公的妈妈,外公还有外公的妹妹。
外公是哥哥,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外公的爸爸打工以后,外公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他想读书,但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怎么允许呢?
他只好去到他表哥家里住,白天上学,夜晚就帮表哥炸油条去卖钱。
外公说,他那时候特别瘦小。七八岁的他,白天上课,晚上帮忙家里。
晚餐喝的是稀的粥水。所谓的粥水,根本捞不到几粒米。这样的粥水,他每天咕噜噜的喝几碗,到了晚上睡觉还是饿得睡不着。
外公表哥家也穷,那时候他们要想念完整个小学,根本不可能。只能跳级读,为了能够早点小学毕业,省点学费。
外公说,那段时间,外公很苦啊。
-02-
到了初中,有一段时间,外公迷上了画画。
他偷偷买来画册,还有人物画像书。书上的荷花还有斯大林等人物画像,外公都临摹过。
这几本画册外公都一直珍藏,后来妈妈读书的时候,还拿来对照着上面的图画画。
那时,外公想考美专。
于是他给美专寄去几幅作品。都是用铅笔画的素描画。
可是没有下文呀,考美专这事算是石沉大海了。
“可能因为我没有别人那么好的美术基础吧,小时候哪学过这些。”外公笑笑说。
-03-
初中毕业后,囿于家庭困难,外公跟着别人出来广州打工,到船厂里做学徒。
那年他15岁。
开始做学徒以后,他每年都要给乡下的妈妈还有妹妹寄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很久,就连他的妹妹工作了,也还是以妈妈的名义,向外公要钱。
但外公还是一边做学徒,一边给家里定期寄钱。
来到广州以后,外公认识了外婆,结婚,还有了舅舅还有妈妈。
日子依旧平平淡淡的过。
舅舅和妈妈上的托儿所离外公单位很近,下班后外公都去接他们兄妹俩。
“你们兄妹俩啊,那时就手拉手着,等我接你们回家。”外公缓缓说道。
“是在白鹤洞那边么?”
“对呀!”
“唉,我都没印象了。”
……
到了妈妈读小学的时候,外公从芳村调去广西梧州工作。
于是举家到了梧州。
所以不知为何,我竟也很喜欢这个我只去过一次的地方。
外公去到梧州,主要是研究制作机床。
后来吧,大概又过了几年了,外公接到一个任务:制作三米多长的大机床。
光是设计,画图纸就已经费尽工夫了。没有人愿意做。
于是外公来做这个大机床。
没有人愿意帮他啊,连图纸都不帮他看。
大家都不敢,怕做坏了,有什么差池。只有他的师傅,姓林,和他一起干。
两人都没做过这样大的机床。外公更是从没有过任何设计的经验,也不是科班出身。于是那几年,外公都是自己在研究。
“你自己怎么研究啊,靠自己看书?”妈妈问。
“对啊,你爸那几年都是晚上很晚回来,再看那些机械设计的书的。都是靠自己学的,没有人教他。”外婆忙完了,从厨房走出来搭腔。
“爸你能看得懂吗?”
“看不懂就一直看啊,没有人教,只能靠自己学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韧劲,有这样几年如一日的挑灯苦读,才有外公后来的成就吧。
三五年以后,机床终于完工了。
完工后,有两种可能。
成功了,自然没事;但是一旦失败,就肯定要挨批斗的。
那时候,特别讲究出身和家庭背景。
外公出身汕尾农村,家里条件差,入厂时自然也被归为身份低下的工人。
即便机床做出来,也没怎么样,但是一旦制作失败,那就是挨批斗的份。
“那你那时候怎么还愿意做这个机床呢?”妈妈说。
“那时候搞技术革新,副厂长支持我,我就做下去了,没想那么多。”
有时候,因为一些人,因为一瞬间的想法,命运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到现在,外公依然还是很感谢当时支持他的师傅和副厂长。
“可惜啊,后来就和林师傅断了联系了,他换了单位,又不在梧州了,都没能再碰上面了。”
-04-
机床成功制成以后,外公在厂里被重用许多,不少人都开始向他请教经验。
那些日子,有一些和外公一样,从广州来到梧州工作的人,通过关系调回广州工作生活。
谁都想回广州呀。外公他们自然也想,毕竟那是舅舅和妈妈出生的地方。
这时候,机会来了。
广州的船厂了解到外公在梧州有制作大机床的经验,就以技术支持的名义,把外公转回广州的船厂。
四十年后,我和妈妈一同回去梧州参加梧州船厂的五十年纪念还有她们的同学会时,妈妈的同学和我说:“你妈妈很幸运啊,回了广州。你看,我们就一直在梧州了。”
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终归是有道理的。
-05-
再后来么?再后来,外公调回广州以后,工作就慢慢顺了起来,一切也走上了正轨。
外公在船厂越做越好,也收了不少学徒。刚巧那时我家这边新建一所技工学校,需要老师,船厂就推荐外公去做技校老师了,后来直到退休前,外公还担任教导主任。
也是外公告诉我,你现在做老师,无论教材有多熟悉,都还是要提前备课。这样才是对你的学生负责。
一步一个脚印,外公从一个农村娃,到今天在城市中有自己的家。从一个最低等的学徒,做到技校的教导主任,也正是因为外公的勤奋和好学,还有工作上的认真负责,成就了后来的外公。
也因为在那最浮躁的时代,外公还能静下心来看书研究,靠自己的力量学习,才有了后来命运的转机。
妈妈告诉我,年轻时候的外公什么都会,修电视、修收音机就不在话下,在家还会蒸包、做布拉肠粉、炒河粉给我们吃,还有过年时候炸油角。那时候虽然经济条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却很满足。
而且外公写的一手钢笔字也很好看,都是后来靠自己在家练习的。包括后面的制图、画线,也都是挑不出一点毛病。这,都不是天赋所得,而是努力所成吧。
其实那时候的每个老一辈,都有着自己奋斗的青春历史,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所以,我也想把属于外公的光阴故事,好好留存下来。
--------
我是阿代
好故事暖人心
希望这个故事能温暖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