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想做点什么
昨天六一。
班里有个孩子,爸爸去世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本就很贫困。不幸的是,他自己又因为小时候感冒总打吊针,得了肾炎。当大家都兴高采烈看节目时,他妈妈打电话给我,要他立即去住院。所以之后的班级活动,他都没法参与了。
回到教室,孩子们蠢萌蠢萌,只知道大嚼特嚼,哪里关注得到别的同学。他们被捧在手心,也未必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但我还是讲了这件事,趁校领导还未巡查,提议大家录制祝福的视频给他。
然后私下联系和他玩得好的同学家长,让他们出面组织同学们去看望他。(学校规定我们不可以组织校外的任何活动)
这个老师做得很憋屈,几乎没有自主权,但仍然想做点什么。
111 潇君回来啦
昨天没有写小确幸,是因为我的大确幸回来啦!
潇君走了一个礼拜,家里真的有够乱的。他一回来,我们给二九洗了澡,剪了毛,二九重新变得香香的了。我没力气,地拖过还是脏的,他拖过的才是干干净净的。他做了茄子烧豆角和空心菜,好好吃啊,我终于摆脱外卖的摧残,又吃得饱饱的了。
然后把这个礼拜积攒的委屈一股脑告诉他,跳着脚吹头发瞪眼睛。觉得心情通透。好啦,与世界和解,过日子去。
因为正读《麦克白》,给他讲了基本故事,推荐他看了好的介绍,邀他一起看这个电影。他对历史很有心得,从这个角度出发,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对这本书多了些理解。
说得好像他完美无缺神功盖世似的,其实他回来也有不好的。比如,本来我每天早上5点到7点,可以写三四千字,因为他回来了,不时抢我的被子,害我着凉肚子疼,我今早只写了两千多字。
112 amyshen姐姐
交友贵精不贵多,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带给你启发的深度、愉悦的厚度和幸福感的浓度远远超过那些泛泛之交。amyshen姐姐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珍惜的朋友。(她也无形地鞭策我更加努力,希望能带给她同样的幸福。)
昨天她和能辽讨论的“用户思维”,是我一直想却没表达出来的。
这是我通过讨论得出的观点:
相对来说,创作者也许处于先知高知的位置,但他照样可以把自己的所知降维分享给用户,而不是把最本质的东西丢弃一味迎合已知的用户需求。而用户会在这种良性分享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对我的启发呢,大概有这么几点:
首先,自己必须得有梦想有热情,对所创作的东西有较深的了解。(个性化的理解才可以打动个性化的人,按算法推荐的难道就一定是用户心中真正想要的吗?用户真正想要的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而当你给出时,他才会明了。)
其次,展现给别人时要适当考虑方式,给别人搭座理解的桥梁。(我做得不好,常自说自话。不过以前更不好,现在已经有点进步了。哈哈哈。)
最后,不要限制自己。多去接触,多问问,或许就可以踏上新的台阶,领略新的好风光。(其实看她俩聊天我是很有一种“我跟不上你们”的感觉的,但每次问问,他们多解释两句,我就能懂了。所以,觉得好的东西,要勇于去拥有。)
特别幸运的是,经常我写了东西发出去,amyshen看到了就会和我讨论一番,又给我很多新的启发。比如昨天写《麦克白》的读书感悟,她又给我推荐了好几本有着共通点的书。
把她的推荐摘录在下边,也许对别的伙伴也有帮助。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世界奇幻终身成就奖得主约翰·克劳利代表作。科幻小说俱乐部“50年50部最佳幻想小说”。时光缓慢坠落,一个大家族走过循环的道路和季节,前往他方,留下这部贮藏着旧日灵光的史诗。
《他方世界》以空间为核心元素,建构出一个与精灵有牵绊的美国大家族的秘密往事:七代人居住在一栋偌大的房子里,在时光变迁中静待故事终结、前往他方的日子。在精灵的主宰下,隔阂、欲望、失落、蒙蔽贯穿于家族史当中,但与此抗衡的是义无反顾、生生不息的爱。
全书布局宛如精美复杂的建筑,多重立面隐藏其中,随着认知角度的变换而徐徐展开。它像怀旧、感伤的爱情故事,又像原始自然力量与当代人类文明对抗的隐喻,是预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也可能是蓄意模糊虚构与真实界限的元小说……作者隐晦地承袭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有关精灵的文学艺术传统,又摒弃其芜杂荒诞的形态,结成这部借他者反观人类自身的上乘之作。
《他方世界》和莎士比亚、刘易斯 ·卡罗尔一样神奇,仿佛浑然天成……约翰·克劳利的文笔瑰丽恢弘,在世的英语作者当中,能与之比肩的文体家屈指可数,且多半是诗人。小说家里,唯有菲利普·罗斯一贯保持克劳利那样的水准。——哈罗德·布鲁姆
这本书,难以言传:是耀眼的疯狂,还是宜人的清明,抑或兼而有之。应该告诉每个进入本书世界的人:你离开时的大小会跟进来时不一样。——厄休拉·勒奎恩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首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他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另外推荐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作品《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我多么希望我也可以像她那么博学,学生随便抛一个点出来,我就可以给出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整个立体空间啊。
她和能辽都特别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写了文章,讲了书,如果能勾起别人的兴趣,让别人也想去读,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不是这个,而是自己把生活过得行云流水,优雅睿智。给别人看到了,别人也不由地被吸引,想要努力去过那种生活。
她和能辽就是这样的人。
我真幸运,遇见他们,遇见新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