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点闲书,经历了些事,略有感悟。一个“品”字,是我最近刚刚体会到的。
什么是品?
品,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所以品的本意即众多的人。
那什么是 “品味”呢?
与我而言即为品尝东西的味道。
品味什么?
说点大话,人生。
怎么品味呢?
回首前望,我人生前二十多年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毫无目标。人生经验太少,又不善于自我学习。一遇事,内心就会充满莫名焦虑。做事的目标倒是定得挺高,追求完美,但是做事时却毫无章法。遇到难题时习惯性后退拖延。遇到不喜欢做的事又不善于拒绝。直到做事时又暗自腹诽,怨念至极时更可能敷衍了事。是以不知不觉,心中就衍生出一颗颗糟糕的浮躁种子。
言不信,行不果。可笑啊。
不仅是被他人冷笑,更是让自己不齿。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明明心理时常备受折磨,却还是记吃不记打。我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内在修炼是多么的糟糕。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但是人绝不会到了三十岁立即从幼稚变得无比成熟,人生目标无中生有。事物的变化毕竟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但是我到底要怎么做?无人告诉我。
那我究竟积累到什么时候才算足够?也无人回应。
最近读徐文兵老师的书,他在《字里藏医》里说,品字三个口,就是要慢慢来。比如人渴急了喝水,不能鲸吞牛饮,而是应该分三小口喝下。这样对于身体才更好。私以为如果不能马上做到直接分为三口喝水,至少可以在喝了一大口后分三次咽下水。循序渐进未尝不可。
一个“慢”字,醍醐灌顶。原来秘诀就是“慢”!
以此观之,有些事,慢慢来,才会比较快。一把无形剪刀凭空生出,把那些莫名其妙的浮躁种子慢慢剪除。心里由此多出了一些留白,一丝喘息的空隙。于是才渐渐明悟一些早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有人会疑惑,怎么会是慢呢?其实慢,绝不是懒惰拖延,而是一种从容。既不着急,也不懈怠。有事做事,而不会没事找事。也只有慢下来,人生的滋味才能更好品味。
那慢下来之后呢?
《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亦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身的确是人生第一步。
但是怎么修炼己身呢?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慢下来之后就需要“止”。
梁冬的《处处有生机》中说有人把“知止”的“止”理解为停止,但他认为“止”通“趾”,也就是脚趾的意思。那么脚趾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可以理解为脚步前行的方向,也就是人生的目标。这样理解也许更为准确。梁冬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
再深思一番,我认为两个解释其实是相通的,互为表里。首先人慢下来直到停下来之后才能渐渐消除“躁气”,然后把某些问题想清楚。想清楚问题之后才有可能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之后才有前进的明确方向与强大动力。
所以“止”既是停止,也是方向与目标。
据说孔子的学生颜回可以做到“不贰过”。我认为颜回就是把“知止”做到极致的的神人。
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做事只要犯过一次错误就会立即吸取经验教训,再也不会犯第二次错误。
颜回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极其清晰的,对于自己的要求也必然高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他才能过滤所有错误,回避一个个看似诱人实则充满陷阱的选择,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到绝“不贰过”。颜回这样的贤人就算还没有修炼到圣人境界,也是无数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学习榜样。
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说人的性情大部分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也总有例外,比如说最聪明的人,以及最愚蠢的人。按常理推断,颜回的品性算是最上等了吧,所以做到“不贰过”也在情理之中。
但如果他是最下等的资质呢?那么颜回的人格魅力也许会更大,现实借鉴意义也会增强无数倍。天知道以最下等的资质要修炼到“不贰过”的境界究竟要经历多少痛苦的磨难。
我很清楚自己的资质不算多高。回想起曾经,在心理转变过程中,那无数个辗转的日夜,那无数次反复的徘徊,那无数回幽深的痛苦。这一切即为明知是错依然故我的我执、我慢。
心理的成长可以有多难?难于上青天。
但无论如何,只要能“止”住,拥有人生方向就有了希望。
知止之后的“定”是什么?定是在明确人生方向后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列子》里说至人居若死,动若械。这是对“定”的完美解释。
但是定多少有一点被动勉强的心理,不够自然和谐。必须修炼到静才是不定而定,人的行为动作不再机械生涩,而是行云流水。到了静之后,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变得极其强大。至于之后的安则是人在静之后更深一层的心理状态。
品、慢、止、定、静、安。
品是人意识到必须改变后心理的初步转变。慢则是心态转变后的行动。止则是慢之后的更进一步发展以及结果。定是强行养成习惯,降服心猿意马。静是习惯成自然后的优秀心理状态的体现。最后安则是静之后的更深一层强大心理状态。
人生是一壶酒,是一杯茶,也可能是一场闹剧,一次艰难的旅行。好好坏坏,变化无常。无论再如何怨天尤人,人生路总归需要自己走,没有人可以代替。把所有的不好看成是常态,慢慢品味,也许这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态度。
365极限挑战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