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天,主导了部门的例行工作审计,一个是变压器计划排产的审计,一个是停产停线的审计。就这两块而言,是我在制造部感觉最痛的2个点。先讲下自己在审计前的感知:
1、变计划排产:计划员人数最多,最忙。月规模1个亿多一点,没有表多,且产品结构相比其它产线而言,较简单。但是感知很不好,问题很多,像一颗毒瘤一样,一边是供应链物料供应不足,一边是研发设计差错多,过程异常居高不下;
2、停产停线:到制造部初期,这块工作自己就在负责。一直没有破题,无论是前期的通排,还是后面为此做的小专项,抑或是现在的指标数据E化。感觉价值链就是没打通,一边是定责困难,一边是无人承接、主导这块工作,有一种整个价值链,就我一个人在统筹的错觉。
截止今晚,2份审计报告已基本成稿,明天需与价值链进行核对,结合自己的审计内容,分别谈谈最真实的感悟和认知。
1、变计划排产:核心在缺规划,导致乱打仗。通过本次审计,再来看对LTC流程的探索,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规划、流程变革很重要。
为什么这么讲?尽管变产线问题多,但是现交期达17天,暂不管其口径,管控逻辑是否对?从结果而言,其交付不是瓶颈,这得力于18年落地的变交期项目,通过备产的打通,系统的固化落地,实现快速交付,这是流程变革对管理改善的有利佐证。
其次,本次审计发现两大核心问题:
①研发:新品设计滞后(国网标准化、中天钢铁等重点项目设计周期达一月),等待长;产品通用化弱(油箱型号↑1.5倍,油箱规格303,采购<5次占72%);降本规则缺(同一容量,图号反复切换,价链未拉通,规划缺,导致模具同比↑1.8倍,280→496,场地占用);
②供应链:油箱产能规划、资源布局节奏慢(22年油箱需求峰值>2200,实际供能1800;硅钢月需求1800-2200T,实际1300-1500T,未结合年度规划前置布局)。
表面看是这2个问题,深挖背后,这里有2个点:
一是绩效存问题,公司绩效未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出发,主线缺,导致职能管理偏位、加重部门墙(例:研发基于自身绩效,单方面追求降本,导致价值链复杂度居高不下-物料采购复杂,生产效率低下,过程异常频发);
二是规划不落地,为什么规划没有落地,是没有系统支撑吗?这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我还不得而知,至少我没有说服自己。
最大的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文化的制约,供应链为什么不前置规划?他们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吗?二是利益的制约,给供方的保障够不够?可以让别人给我们预留足够的产能,归根结底,还是模式上存在问题,没有破题。
2、停产停线:核心在缺指标,缺岗位ID,受制于绩效和人性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去主导这件事情的人,也容易被针锋相对,因此更没人愿意主动出来主导这件事情。要破题,一定要有高层介入,驱动全链,建立基准、规范,严格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