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是《论语》的第四篇,内容上多论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本篇共分二十六章。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那是最美好的,如果择身所处而不处于仁道,怎么能算得上聪明呢?
里仁:有两种解说,一说里,居住的意思,解为居住的地方有仁德为美;一说里,依于、居于的意思,解为人能依于仁道为美。两说都通,但根据夫子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暂采后说。
择不处仁:按照上面里仁的不同理解,相应的也有两种解说,一说选择居住的地方如果没有仁德;一说择身所处而不处于仁道。
知:同智。
[愚悟]
仁是儒家学说最核心的内容,它是道与德的集中体现。夫子在论学论政时,十分注重礼乐制度,而一切礼乐制度的根本却是仁。如上篇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失去了仁心的礼乐是虚有其表而已,正因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以夫子儒家学说也称为仁学。
仁者,二人也,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仁学扩展开来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如父子之间,应父爱子孝;君臣之间,应君礼臣忠;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重信。仁道,还可以理解为是人道,它几乎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所有道德关系。儒家推崇的仁道,是基于人性善良而发的道德关系,也是真正合乎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大道,只有这样的大道才能至今千年不衰,相信有一天,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会推崇,全世界人民都会推崇儒家的大道。
儒家道德关系详细说明,可以参见《学而》篇第二章儒说道德体系概略图。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先生说:不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的,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的。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聪明的人知道了仁道的好处,也实行仁道。
约:穷困的意思。
[愚悟]
不仁德的人,失其本心,倘若长久的处于穷困之中,一定会使他无法忍受,从而胡作非为;同样,这样的人,倘若长久的处于安乐之中,又一定会起傲惰情绪,从而做出放荡不羁的行为。而这些肆意妄为,一定会招来非议,最终让他陷入疯狂和麻烦之中。而仁德的人,不失本心,死守善道,既能安于现状,也能接受改变现状,一切随遇而安,只要一切都合乎仁道就可以了。
仁者安仁,因为仁者实行仁道,就像耳听目视,自然之极,这样的人如颜子(颜回)、闵子(闵子骞)。智者利人,因为聪明的人看到实行仁道的好处,就像商人看到有利可图一般,所以也实行了仁道,譬如夫子其它的一些弟子。这两者虽然高下、深浅有所不同,然而都能实行仁道,同样非常可贵。许多仁者最终能安于仁,也都是从利于仁开始的,可惜的是那些不智不仁的人,浑浑噩噩,不知所为。
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只有实行仁道,拥有一颗仁心,才能心有所定,不随波逐流。